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薄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薄疾
薄疾為中醫脈象術語,形容脈搏急促而迫急之態,其特徵在於脈流迅疾,搏動緊迫,反映體內陽氣偏盛、陰不制陽之病機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言:「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」此段經文揭示,當人體陰液不足,難以制約亢盛之陽氣時,陽熱之性鼓動血脈,致使脈行加速而呈現「薄疾」之象;若陽熱進一步壅滯化火,甚至可擾亂神明,發為狂證。
從病機而言,薄疾脈多與「陽亢」「火熱」或「陰虛陽亢」相關。陽氣主動、主熱,其性急速,當陽氣過盛或陰液虧虛時,脈道受熱邪逼迫,血流加速,故見脈來急數;若兼見脈形細緊,則可能夾雜內風或氣機鬱滯之象。此脈常見於外感熱病之陽明氣分證,或內傷雜病中肝陽上亢、心火亢盛等證候。
歷代醫家對「薄疾」亦有延伸闡釋。如《類經》註解「薄疾」為「虛陽躁動」,強調其與陰陽失衡的關聯;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將此脈與「數脈」相類比,但指出薄疾更突出「迫促不寧」的動態特徵,臨床需辨別是否伴隨滑、洪、弦等兼脈,以判斷熱邪之深淺與病位。
在辨證應用上,薄疾脈若見於外感病初期,多屬邪熱初入氣分;若於內傷久病中出現,則常提示肝腎陰虧、虛陽浮越,或痰火擾心等證。其治療當以「瀉熱存陰」或「滋陰潛陽」為大法,如白虎湯清泄氣分熾熱,或鎮肝熄風湯平抑肝陽,皆可隨證選用。
薄疾一詞,不僅描述脈象特徵,更蘊含中醫對陰陽動態平衡的核心觀念,體現「陽盛則急,陰虛則躁」的病理機轉,為臨床辨析熱證與虛熱證之重要指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