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滯肝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滯肝脈

寒滯肝脈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寒邪侵襲肝經,凝滯於肝脈所導致的病機變化。肝主疏泄,其經脈循行繞陰器、抵小腹、布兩脅,若寒邪客於肝脈,易使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攣急,從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寒邪凝滯肝脈多因外感寒邪直中肝經,或素體陽虛,陰寒內生,循經下擾所致。寒性收引,易致氣血凝澀,肝脈受阻,經絡拘急,故見疼痛、拘攣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疼痛特徵:以下腹脹痛、睪丸墜痛為主,疼痛多呈牽掣性,遇寒加劇,得溫則減。
  2. 全身症狀:肢冷畏寒,甚則面色青白,口不渴。
  3. 舌脈象:舌質淡,苔白滑,脈象沉弦或遲,反映陰寒內盛、氣機鬱滯之象。

證候分析

  • 下腹及睪丸疼痛:肝經絡陰器,寒邪凝滯,經氣不利,故見循經疼痛。
  • 肢冷脈沉:寒邪傷陽,陽氣不達四末,故肢冷;脈沉主裡,弦脈主肝鬱,遲脈主寒。
  • 舌苔白滑:為寒濕內停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溫肝散寒、行氣止痛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暖肝煎(《景岳全書》):當歸、枸杞、小茴香、肉桂、烏藥、沉香、茯苓,主治肝經寒凝氣滯之少腹疼痛。
  • 天台烏藥散(《醫學發明》):烏藥、木香、小茴香、青皮、高良薑等,善治寒疝腹痛。

配伍要點

溫通肝經常配伍辛散之品,如吳茱萸、生薑,以助驅散寒邪;若兼血瘀,可加川芎、香附以活血行氣。

此證需與肝氣鬱結濕熱下注等證鑑別,後者多以熱象或情緒因素為特徵,而寒滯肝脈則以寒象與局部冷痛為辨證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