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政

寒政為中醫術語,指寒氣主令行使職權,對自然界與人體產生主導性影響的氣候或病理狀態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言:「寒政大舉,澤無陽,陷則火發,待時。」此段經文描述寒氣當令時,陽氣受抑,陰寒之氣盛行,甚至可能因寒極而生鬱熱,體現中醫「寒極生熱」的陰陽轉化理論。

寒政與六氣關係

寒政屬「六氣」中太陽寒水之氣的表現,對應冬季,主閉藏、凝滯。當其行使「政令」時,自然界呈現水冰地坼、萬物蟄伏之象;於人體則易見陽氣受損,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遲滯等病理變化。

寒政的致病特點

  1. 陰盛陽衰: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,導致畏寒肢冷、面色蒼白、脈沉遲等虛寒證候。
  2. 凝滯不通:寒性收引,可使氣血津液凝結,引發疼痛(如寒痹)、經脈攣急(如寒疝)。
  3. 鬱久化熱:若寒邪鬱遏過甚,陽氣不得宣發,可能鬱而化火,形成「寒包火」或真寒假熱之證。

寒政與臟腑關聯

  • 腎陽受累:寒政最易直中少陰(腎與膀胱),腎陽為一身陽氣根本,受寒則可見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。
  • 脾胃虛寒:太陰(脾)受寒則運化失職,表現為腹瀉清穀、脘腹冷痛。

經典論述延伸

《傷寒論》中「少陰寒化證」即為寒政影響下的典型病機,以四逆湯證為代表;而「陽氣鬱遏」所致之「熱鬱於內」則可參考麻黃升麻湯等方義,體現寒政中「火發待時」的深層病機。

寒政之論,不僅闡明外感寒邪的致病規律,亦為內傷雜病中「陽虛陰盛」之證提供理論框架,是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觀與病機學的重要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