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證發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證發狂

寒證發狂為中醫病名,屬狂證之一,多因寒痰內蘊、氣機鬱結所致,臨床以情志異常、言行乖張為主要表現。此證首載於《醫鈔類編》,其病機與痰祟相關,尤以寒痰凝滯、陽氣受遏為關鍵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痰內生:素體陽虛,或過食生冷,脾陽不振,水濕不化,聚而成痰。寒痰屬陰,易凝滯氣機,上蒙清竅,擾亂神明。
  2. 情志鬱結:七情過極,怒氣不得疏泄,肝鬱氣滯,與寒痰相搏,痰氣交阻,心神失守而發狂。
  3. 陽氣閉鬱:寒性收引,痰濕阻遏陽氣,陽氣不得外達,內擾心神,故見躁狂不寧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情志異常:無故喜笑怒罵,言語錯亂,或沉默寡言後驟然暴怒。
  • 行為乖張:舉止失常,不避親疏,甚或毀物傷人。
  • 兼見寒象:面色青白,四肢不溫,口不渴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弦緊。

治法方藥

治宜溫化痰濁、疏肝解鬱、益氣安神,方選《醫鈔類編》所載之祛痰益氣湯加減:

  • 主方:人參補元氣,柴胡疏肝解鬱,茯神、白術健脾安神,法半夏、南星燥濕化痰,附子溫陽散寒,菖蒲開竅醒神。
  • 加減:若痰涎壅盛,可加白芥子、蘇子豁痰;氣滯明顯者,加香附、鬱金理氣解鬱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熱狂:多見面赤口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,治宜清熱瀉火,如黃連解毒湯。
  • 痰火擾神:兼見痰黃稠、煩躁譫語,宜用礞石滾痰丸。
  • 血瘀發狂:多有舌紫暗、脈澀,治以活血化瘀,如桃核承氣湯。

相關理論

寒證發狂與癲狂病機相通,然癲證多虛、狂證多實,此證屬狂中偏寒者。清代《張氏醫通》亦提及「陰狂」一證,與此類似,強調陽虛陰盛、痰濁擾神之病機。

此證臨床雖較少見,然辨證需注重痰、寒、氣三者關係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