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者熱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「寒者熱之」中醫治療原則詳解

「寒者熱之」為中醫核心治療法則之一,源自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「至真要大論」篇,與「熱者寒之」並列為八綱辨證(陰陽、表裏、寒熱、虛實)中針對寒證的總綱。此原則強調通過溫熱性質的方藥或療法,糾正人體陰陽失衡狀態,適用於各類寒性病證,其理論基礎與臨床應用可分述如下:


理論淵源與病機核心

《內經》提出「寒者熱之」的立論依據,在於「陰勝則寒」的病機觀。當人體感受寒邪,或陽氣虛衰導致陰寒內生時,會出現功能低下、代謝減緩等寒象,具體表現為:

  • 外寒:惡寒重、發熱輕、無汗、頭身疼痛(表寒);或四肢厥冷、脘腹冷痛(裏寒)
  • 內寒:面色蒼白、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等虛寒徵候

此類證候本質屬「陰盛陽虛」,故需以溫熱藥性助陽氣以制陰寒,恢復「陰平陽秘」的生理狀態。


臨床分類與對應治法

根據寒邪所在部位與深淺差異,「寒者熱之」可細化為以下治療策略:

1. 表寒證:辛溫解表法

  • 病位:寒邪侵襲肌表,衛陽被遏
  • 典型方劑
    • 麻黃湯(《傷寒論》):麻黃、桂枝發汗解表,杏仁宣肺,甘草調和,主治風寒表實證
    • 桂枝湯(《傷寒論》):桂枝配芍藥調和營衛,生薑助衛陽,適用於表虛有汗者
  • 針灸取穴:風池、大椎、列缺(瀉法配合艾灸)

2. 裏寒證:溫裏祛寒法

  • 實寒證(寒邪直中臟腑):
    • 溫中散寒:如理中丸(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)溫補脾陽;吳茱萸湯暖肝降逆
    • 回陽救逆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急救心腎陽衰之四肢厥逆、脈微欲絕
  • 虛寒證(陽氣不足):
    • 補火助陽腎氣丸(肉桂、附子配六味地黃丸底方)溫補腎陽
    • 艾灸療法:關元、氣海、命門等穴,以艾絨溫通經脈

3. 特殊寒證變治法

  • 寒熱錯雜證:需寒熱並用,如烏梅丸(黃連、黃柏配附子、乾薑)治蛔厥兼上熱下寒
  • 真寒假熱證(陰盛格陽):雖現面赤煩躁等假熱象,仍須以白通加豬膽汁湯破陰回陽

藥性與配伍精要

溫熱藥物依效力強弱可分兩類:

  1. 溫性藥:生薑、肉桂、吳茱萸——溫散緩和,多用於慢性虛寒
  2. 熱性藥:附子、乾薑、川烏——峻烈逐寒,適用於急重症

配伍時需注意:

  • 佐制燥烈:如四逆湯以甘草緩附子毒性
  • 引經報使:蔥白引藥達表,治少陰陰盛戴陽證

經典醫案舉隅

《傷寒論》第317條:「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裏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……通脈四逆湯主之。」此為陽衰陰盛、虛陽外越之危候,張仲景以生附子大辛大熱回陽救逆,佐乾薑溫中,甘草護正,體現「寒者熱之」的極致運用。

此治療原則貫穿中醫臨床各科,從風寒感冒到沉寒痼疾,皆需嚴謹辨證,方能以溫熱之法撥亂反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