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瘴
寒瘴為中醫瘴瘧病證之一類,屬「冷瘴」範疇,其特徵為發作時兼具寒熱往來之象。《瘴瘧指南》有載:「瘴瘧形狀……以有寒有熱者為寒瘴」,明確指出此證以寒熱交替為主要臨床表現。
病因病機
寒瘴之成,多因外感「瘴毒邪氣」,侵襲人體後伏於半表半裏,與正氣相爭,導致營衛失和。瘴毒屬濕濁穢惡之氣,常見於嶺南、滇黔等濕熱鬱蒸之地。其邪氣性質偏陰寒,故發病時寒象顯著,然因邪正交爭激烈,亦可化熱,遂呈現寒熱錯雜之候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先見惡寒戰慄,甚則覆被不溫,繼而高熱煩渴,頭痛身痛,汗出後熱暫退,然週期性反覆發作。舌苔多白膩或黃膩,脈象弦緊或滑數,反映寒熱夾雜、邪伏少陽之病機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寒瘴,首重「和解少陽,辟穢化濁」,兼以溫散寒邪、清解熱毒。傳統方劑如:
- 柴胡達原飲:疏解少陽,開達膜原,適用於寒熱往來、胸膈痞滿者。
- 不換金正氣散:燥濕化濁、健脾和中,針對濕濁偏盛、嘔惡脘痞者。
- 七棗湯(《瘴瘧指南》方):以草果、檳榔等溫化瘴毒,佐烏梅、大棗調和營衛,專治冷瘴寒熱交作。
與相關病證鑑別
寒瘴需與「熱瘴」、「暑瘴」等瘴瘧類型區分:
- 熱瘴:以高熱神昏為主,少見惡寒,屬瘴毒化火。
- 暑瘴:發於暑濕季節,兼見煩渴、泄瀉等暑濕症狀。
寒瘴則以寒熱並見為標誌,病性偏寒,然邪鬱可化熱,故治法需寒溫並施。
寒瘴之辨證,需結合地域、時令及體質,重視「瘴毒」之特殊性,方能準確施治。歷代醫家如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、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均載有祛瘴方藥,反映中醫對瘴氣病證之豐富經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