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脹

寒脹為中醫病證名,屬脹病之一,其病機與寒邪內侵或臟腑陽虛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脹論》云:「夫脹者,皆在於臟腑之外,……」指出脹病之發,多因氣機壅滯於臟腑之外所致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則進一步闡明:「濁氣在上,則生(月真)脹。」強調濁陰不降、寒凝氣滯為脹病之因。

病因病機
寒脹多見於脾胃虛寒或臟腑陽氣不足者。如《蘭室秘藏·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論》所言:「如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,胃中寒則脹滿,或臟寒生滿病。」指出過食寒涼、脾胃虛弱,或素體陽虛,皆可致中焦氣化失司,陰寒內聚,阻遏氣機,發為腹脹。此外,寒邪直中三焦,或久病傷陽,亦可使水濕不運,寒凝氣滯,加重脹滿。

臨床表現
寒脹之證,以腹滿濡軟、時輕時重為特徵,伴見吐利、四肢厥冷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澀或滯下、心下痞悶等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腫脹源流》載:「……寒脹,腹滿濡,時減,吐利厥冷,宜溫之。」其脈象多遲弱或沉滯,舌淡苔白滑,反映陰寒內盛、陽氣不展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溫中散寒、行氣除脹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中滿分消湯:溫陽化濕、消脹除滿,適用於寒濕困脾之腹脹。
  2. 樸附湯(厚朴、附子為主藥):溫補脾腎、散寒行氣,針對脾腎陽虛之寒脹。
  3. 木香化滯湯:理氣寬中、溫運脾胃,適於寒凝氣滯之證。

若兼脾虛濕盛,可佐以健脾利濕之品,如白朮、茯苓;若寒甚陽微,則加乾薑、肉桂以助溫陽。

鑑別要點
寒脹需與熱脹、氣脹等鑑別:熱脹多見腹滿硬痛、煩渴苔黃;氣脹則以脹滿攻竄、噯氣頻作為特徵。寒脹之關鍵在於「寒象」,如畏寒、脈遲、便溏等,可資辨證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依具體證候加減,臨床應用當遵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