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則收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則收引
「寒則收引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闡述寒邪致病之核心病機。寒性凝滯、主收引,其侵襲人體時,易使氣血運行受阻,陽氣斂藏,進而引發經脈拘急、氣機收縮之病理表現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則氣收」,正揭示寒邪致氣血凝澀、經絡拘攣的特性。
病機與臨床表現
- 肌表受寒,毛竅閉鬱
寒邪客於肌表,衛陽被遏,腠理閉塞,導致毛竅收引、玄府不通。臨床可見惡寒發熱、頭身疼痛、無汗、脈浮緊等表實寒證,此即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太陽傷寒證」之病機。 - 經絡關節受寒,氣血凝滯
寒邪深入經絡關節,血脈因寒而凝,經筋失於溫煦,遂見肢體屈伸不利、關節冷痛僵硬,甚則麻木不仁。《靈樞·經筋》提及「寒則反折筋急」,說明寒邪可致筋脈攣急,如現代所謂「風濕性關節炎」之寒痹證型。 - 臟腑受寒,氣機收引
若寒邪直中三陰,內傷臟腑,可致脘腹冷痛、嘔吐清水、下利清穀等症。如寒客厥陰肝經,引發少腹拘急、陰囊收縮,即《金匱要略》所載「寒疝」之候。
理論延伸
寒邪之「收引」特性,與現代醫學「冷刺激引發平滑肌痙攣」之現象相合。中醫更強調寒邪傷陽後,整體氣化功能減弱,津液不布、血行遲緩的連鎖反應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寒性收引可與其他病邪兼夾,如「寒濕相搏,則收引益甚」,說明臨床需辨別兼夾病機。
此病機亦解釋為何溫熱療法(如艾灸、熱敷)可緩解寒證,因其能「溫則通散」,化解寒凝收引之勢。歷代醫家治此,多用辛溫解表(如麻黃湯)、溫經散寒(如當歸四逆湯)等法,以恢復陽氣舒展、氣血暢達之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