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則氣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則氣收

「寒則氣收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闡述寒邪致病之核心病機。寒性凝滯收引,易使氣機斂束,陽氣受遏,不得宣發通暢,進而引發一系列臨床表現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明言:「寒則氣收」,又云:「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」此段經文揭示寒邪致病之關鍵在於「閉鬱」與「收引」。

病機解析
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凝斂。當寒邪外襲,首犯肌表皮毛,致使腠理閉塞,衛陽之氣被束,不得溫煦體表,亦難達汗孔開闔之職。此時可見惡寒顯著、無汗、頭身疼痛、脈浮緊等表寒實證,即《傷寒論》所載「太陽傷寒」之典型證候。若寒邪內侵經絡臟腑,則氣血運行遲滯,筋脈拘急,表現為肢體冷痛、屈伸不利,或脘腹冷痛、嘔吐清水等症。

氣機與陽氣之關係
中醫認為「氣主煦之」,陽氣具溫煦、推動之功。寒邪傷陽,不僅使氣機收斂,更導致陽氣虛衰。如寒客於肺,肺氣失宣,可見咳嗽氣促、痰白清稀;寒凝肝脈,則氣血瘀阻,發為少腹冷痛或陰囊收縮。此類病變皆與「氣收」後氣血不通、陽氣不伸密切相關。

與其他病邪之區別
相較於風、暑、濕等外邪,寒邪致病特徵鮮明。風性開泄,多致汗出惡風;暑性升散,易耗氣傷津;濕性黏滯,病勢纏綿。唯寒邪以「收引」為要,病理表現以拘急、凝滯、疼痛為主,且症狀多遇寒加重,得溫則減。

臨床應用舉隅
《傷寒雜病論》中麻黃湯證即為「寒則氣收」之典型體現。方中麻黃辛溫發汗,開泄腠理,正為解除寒邪收引、宣通陽氣而設。另如當歸四逆湯治血虛寒凝之手足厥寒,亦體現溫通以化解氣收之理。

此理論不僅指導外感寒證之治療,亦為內傷雜病如寒疝、痛經等提供辨證依據,反映中醫「審證求因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