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則留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則留之

「寒則留之」為中醫針灸治療之重要原則,出自《靈樞·經脈》,與「熱則疾之」相對。此理論強調針對寒性病證,可透過延長留針時間,以激發經氣,溫通氣血,從而達到散寒溫陽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  1. 《內經》之論述

    • 《靈樞·經脈》提出「寒則留之」,指出寒邪凝滯,需以留針候氣,待陽氣來復。
    • 《太素》註解進一步闡釋:「寒痹留於分肉之間,久留針以聚熱氣,此屬補法。」說明留針能促進氣血運行,使熱氣積聚,以祛除寒邪。
    • 《靈樞·終始》亦載:「刺寒厥者,留針反為熱。」指出寒證透過留針可轉化為熱,調和陰陽。
  2. 機理探討

    • 溫通作用:寒性收引,易致氣血凝滯。留針可持續刺激經絡,激發衛陽之氣,溫散寒邪。
    • 候氣調經:寒證多屬虛寒或寒實,留針能等待經氣充盈,促進氣血流通,改善局部寒凝狀態。
    • 補瀉之別:與「熱則疾之」的瀉法相對,「寒則留之」傾向於補法,透過長時間刺激以扶助正氣。

臨床應用

  1. 適應證候

    • 寒痹:關節冷痛、遇寒加重,如風濕性關節炎。
    • 寒厥:四肢逆冷、陽氣不足,如末梢循環障礙。
    • 內臟寒證:胃脘冷痛、腹瀉清穀等脾胃虛寒之症。
  2. 操作要點

    • 留針時間:通常為20-30分鐘,甚或更久,視病情輕重調整。
    • 配合手法:可結合溫針(針上加艾)、灸法,或行提插捻轉補法,以增強溫效。
    • 選穴原則:多取陽經穴(如足三里、關元)或特定溫陽要穴,以助氣血溫煦。

與其他治則之關係

「寒則留之」與「熱則疾之」形成對比,後者針對熱證,主張速刺速出,以瀉熱邪。二者體現中醫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的治療大法,反映針灸調和陰陽的核心思想。

古籍佐證

除《靈樞》外,《針灸大成》亦提及:「留者,久停其針,待氣傳至,寒者自溫。」進一步強調留針對寒證的轉化作用,為後世針灸學之重要依據。

此原則不僅應用於針灸,亦影響中藥治療,如方劑中重用溫裡藥(附子、乾薑)並久煎,與「留之」理念相通,均旨在持久溫化寒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