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飲
寒飲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。此證多因陽氣虛衰,水液代謝失常,寒邪與痰飲內停所致,屬「痰飲」病範疇,臨床特徵為陰寒內盛與水飲停聚並見。
病因病機
寒飲之成,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:
- 脾陽不足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聚而成飲,遇寒則凝滯。
- 腎陽虛衰:命門火衰,不能溫化水液,致寒水上泛。
- 肺氣虛冷:宣降失司,津液不布,積為寒飲,上逆則咳。
此外,外感寒邪或過食生冷,亦可引動內飲,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咳嗽痰多,痰色白而清稀,遇寒加重;胸悶氣短,甚則喘息不得臥。
- 兼症:怔忡(心悸不安)、飲食減少、四肢不溫,尤以兩腿畏寒明顯,嚴重者肢體倦怠,臥床難起。
- 舌脈: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弦或遲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溫陽化飲、祛寒蠲飲」為大法,常用方劑如下:
- 理飲湯加附子(出自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:
- 組成:白朮、茯苓、乾薑、附子、桂枝等,重在溫脾腎之陽,散寒逐飲。
- 加減:若咳喘甚,可合苓甘五味薑辛湯;心悸明顯者,加龍骨、牡蠣以鎮攝。
- 苓桂朮甘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通陽健脾、利水化飲,適用於寒飲上凌心肺之輕證。
- 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:溫腎助陽、化氣行水,針對腎陽衰微、水飲泛溢之重症。
相關鑑別
寒飲與「痰濕」「水飲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然寒飲特重「陽虛寒盛」之病機,其痰質清冷、畏寒顯著,與痰熱之黃稠痰、濕阻之脘痞苔膩可資區別。
古籍參考
《金匱要略》言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」,揭示溫化為治療寒飲之綱領;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更具體提出「寒飲漬肺」之證治,強調溫補與滲利並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