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淫,為中醫「六淫」邪氣之一,指自然界過盛之寒氣侵襲人體,導致病理變化。《黃帝內經》稱其「凝肅慘栗」,揭示寒性凝滯、收引之特質,屬陰邪,易傷陽氣,尤以冬季為甚,然非時之寒或人體正氣不足時,四季皆可致病。
寒淫致病特點
- 陰邪傷陽
寒為陰邪,易損人體陽氣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陰勝則陽病。」寒邪襲表,衛陽被遏,可見惡寒無汗;直中脾胃,則脘腹冷痛、嘔瀉清稀;若深入少陰,心腎陽衰,可見肢厥脈微。 - 凝滯氣血
寒性凝滯,易使經絡氣血運行不暢。《靈樞·痛疽》言:「寒邪客於經脈之中,則血泣不通。」臨床表現為疼痛,如頭痛如裹、關節冷痛、痛經遇寒加重等,得溫則減。 - 收引拘急
寒主收引,致氣機收斂,腠理閉塞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載:「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。」可見筋脈拘攣(如小腿轉筋)、毛竅緊閉(無汗)、脈象緊弦等。
寒淫證候分類
- 外寒
- 傷寒:寒邪客表,惡寒發熱、頭身疼痛、苔薄白、脈浮緊,屬太陽表實證。
- 中寒:寒邪直中三陰,如太陰病之腹滿吐利、少陰病之但欲寐、厥陰病之手足厥逆。
-
內寒
因陽虛生寒,屬虛寒證,如脾腎陽虛之五更泄瀉、畏寒肢冷,與外寒之實證有別,然二者常相互影響。
寒淫與臟腑關係
- 腎為寒水之臟,寒邪易傷腎陽,致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。
- 脾喜燥惡濕,寒濕困脾則腹脹納呆、舌苔白膩。
- 心陽不振者,寒凝心脈可致胸痹徹背。
古籍如《傷寒論》以麻黃湯、四逆湯等方袪寒,後世更發展出溫病學派對「寒包火」等複雜病機之辨治。寒淫致病雖以「寒者熱之」為總則,然須辨表裏虛實,兼顧夾風、夾濕等複合病邪,方為上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