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因寒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因寒用

寒因寒用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反治法」之一,與「熱因熱用」、「通因通用」、「塞因塞用」並列為中醫四大反治原則。此法主要針對「真熱假寒」之證,即疾病本質為熱盛,卻因陽氣鬱閉於內,格拒於外,而表現出外在寒象。此時若誤辨為寒證而投以溫熱藥物,反會加重內熱,故須以寒涼藥物清解內熱,使陰陽氣機通暢,外假寒之象自除。

病機與臨床表現

此證常見於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中熱邪熾盛階段,因「陽盛格陰」或「熱極生寒」,導致陰陽氣機不相順接。患者雖見四肢厥冷、惡寒戰慄、面色蒼白等寒象,但同時伴隨口渴引飲、煩躁譫語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燥、脈沉實有力等真熱徵象。此類寒象實為「熱深厥亦深」之假象,根源在於內熱壅遏,陽氣不得外達。

治法與方藥運用

寒因寒用之核心,在於透過寒涼藥物直折裡熱,使鬱閉之陽氣得以宣通。例如:

  • 白虎湯:適用於陽明經熱盛,見高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者,雖四肢厥冷仍可投之。
  • 承氣湯類(如大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):針對熱結陽明腑實,見腹滿硬痛、便秘、譫語,兼手足厥冷者,通腑泄熱以解厥逆。
  • 清營湯犀角地黃湯:若熱入營血,見神昏、斑疹、舌絳,雖體表不溫,亦需清熱涼血。

理論依據

此法體現《內經》「治病必求於本」與「從者反治」的思想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」,強調當表象與病機相反時,需順應假象用藥,而實質仍針對根本病機。寒因寒用即為「以寒治寒」之表象,實則「以寒治熱」之本質,為中醫「辨證求因」思維之典範。

與相似治法之區別

  • 熱因熱用:適用於「真寒假熱」證,以熱藥治外在假熱。
  • 寒因寒用:針對「真熱假寒」證,以寒藥治外在假寒。
    二者皆屬反治,但病機截然相反,臨床須細辨舌脈與全身症狀,避免誤治。

寒因寒用不僅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策略,更彰顯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智慧,通過現象洞察本質,方能藥到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