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疫

寒疫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素問·本病論》:「清生風少,肅殺於春,露霜複降,民病瘟疫早發……」揭示寒氣與瘟疫發病的關聯。後世醫家對寒疫的論述可分為兩類:

一、疫癘之陰證

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六,屬外感寒邪引動的疫病。《說疫全書》卷二進一步闡明:「寒疫……當天氣方溫熱之時,而淒風苦雨驟至,毛竅正開,為寒氣所束,眾人同病。」此類寒疫多因春夏季節驟遇寒邪,腠理開泄時寒氣內侵,導致群體發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表證:畏寒發熱、鼻塞聲重、涕唾稠黏
  • 肺系症狀:咳嗽氣促、痰喘胸悶
  • 經絡鬱滯:咽痛齒痛、頭身疼痛
  • 寒邪入陰:足膝逆冷、臍腹絞痛(類「絞腸瘟」)、便溺失禁或下利清穀

治法
以溫散寒邪、宣肺化濁為主,方如:

  • 羌蘇飲:疏風散寒,解表化濕
  • 聖散子(《和劑局方》):溫中祛寒,適用於寒疫夾濕者
    此類證候與「陰毒」相似,可互參。

二、太陽傷寒型寒疫

《時病論》指出:「其見證與冬令傷寒初客太陽無異,因在春令,故不名傷寒,眾人同病,是以名寒疫。」此類寒疫實為風寒之邪襲表,病位在太陽經,然因具流行性,故以「疫」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太陽表實證:惡寒無汗、頭項強痛、脈浮緊
  • 或見風寒束肺:咳嗽痰白、氣逆喘促

治法
參照太陽傷寒,以辛溫解表為要,方如:

  • 消風百解散:疏風散寒,解表透邪
  • 麻黃湯加減:針對表寒實證無汗者

寒疫與時令、體質的關係

中醫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寒疫發病與非時之寒密切相關。春夏季節陽氣外發,若驟遇寒潮,人體衛氣不固,寒邪乘虛而入,易成寒疫。體質虛寒或痰濕內盛者,更易感邪化為陰證。

古籍延伸

  • 《溫熱暑疫全書》論寒疫入陰:「其人必先內栗,足膝逆冷……與絞腸瘟、軟腳瘟之說符。」提示寒邪深伏時,需辨臟腑虛實。
  • 「時行寒疫」一詞(見《傷寒論》注家所述),強調其傳染性,與一般傷寒作鑑別。

寒疫之辨,重在區分表裏寒熱,結合時令與群體發病特點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