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夜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寒夜啼,病證名。見《證治準繩.幼科》。又稱腹痛夜啼、寒啼。症見面色青白,四肢不溫,腹痛,曲腰而啼。由內臟虛寒所致。治宜溫散寒邪,用平胃散加豆蔻、大腹皮

寒夜啼,又稱腹痛夜啼、寒啼,是小兒常見的病證。多見於1歲以內的嬰兒,以冬季為多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面色青白,四肢不溫,腹痛,曲腰而啼。

寒夜啼的病因主要與內臟虛寒有關。由於小兒臟腑嬌嫩,抵抗力弱,易受寒邪侵襲,導致內臟虛寒,寒凝氣滯,氣血運行不暢,而出現腹痛、曲腰而啼等症狀。

寒夜啼的治療應以溫散寒邪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平胃散加減。平胃散由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組成,具有健脾和胃、降逆止嘔的功效。寒夜啼的患者可在平胃散中加入豆蔻、大腹皮等溫散寒邪的藥物,以增強療效。

寒夜啼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2. 飲食宜清淡,不宜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3. 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。

寒夜啼是一種常見的小兒病證,但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家長在發現孩子有寒夜啼的症狀時,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