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夜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夜啼

寒夜啼,又稱腹痛夜啼寒啼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。此症多因小兒臟腑虛寒,陽氣不足,寒邪內侵,導致氣機凝滯,引發夜間啼哭不止,並伴隨特定寒象。

病因病機

寒夜啼之發病,主要與脾陽虛弱寒客中焦有關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護失當(如哺乳過涼、腹部受寒),易致寒邪內停,氣血運行不暢。寒性收引,凝滯經脈,故見腹痛;夜間陰氣盛而陽氣更虛,故啼哭多發於夜間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夜間陣發性啼哭,聲低弱或尖銳,曲腰蜷臥,喜按壓腹部。
  2. 兼症
    • 面色青白或蒼白,唇色淡暗。
    • 四肢不溫,甚則冰冷。
    • 大便溏薄或夾未消化物,小便清長。
    • 舌質淡,苔白滑,指紋色青或淡紅。

辨證要點

需與其他夜啼證型鑑別:

  • 心熱夜啼:啼聲洪亮,面赤唇紅,煩躁不安,小便短黃。
  • 驚恐夜啼:夜間易驚,睡中突然啼哭,神情不安。
    寒夜啼以虛寒證為核心,無熱象,且腹痛喜溫按為其特徵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宜溫中散寒、行氣止痛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平胃散加減
    • 基礎方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。
    • 加豆蔻(溫中化濕)、大腹皮(行氣寬中),增強散寒止痛之效。
  2. 烏藥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
    • 烏藥、高良薑、白芍、香附,適用於寒凝氣滯明顯者。
  3. 附子理中湯
    • 若兼脾腎陽虛,肢冷泄瀉,可加附子、乾薑以溫補元陽。

外治法輔助

  • 艾灸:取中脘、神闕、足三里等穴,溫灸以助陽散寒。
  • 熱熨法:以生薑、蔥白搗爛炒熱,布包熨貼腹部。

寒夜啼屬中醫「臟寒」範疇,其治療重在調理中焦,恢復陽氣溫煦功能。臨床需結合患兒體質,靈活運用溫通之法,以達氣行寒散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