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腰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腰痛
寒腰痛為中醫病證名,屬腰痛類型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記載因「感於寒」而致腰痛。此證之「寒」可源於外感寒邪侵襲,或體內陽氣虛衰,寒從內生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寒邪:
寒性凝滯,易阻遏經絡氣血運行。若腰部感受風寒,或久居陰冷潮濕之地,寒邪客於足太陽膀胱經或督脈,致使經脈拘急,氣血不通,發為腰痛。《證治要訣·諸痛門》指出:「若寒腰痛,見熱則減,見寒則增」,說明此類腰痛遇溫則舒,遇寒加劇。 - 陽虛內寒:
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,若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傷腎陽,腰府失於溫煦,陰寒內生,亦可導致腰痛,多伴隨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等虛寒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外感寒邪:
腰痛劇烈,局部冷感明顯,甚則「冷如冰」,痛處固定,遇寒加重,得溫稍緩,或牽引肩背不舒。舌苔白,脈緊或緊弦。 - 陽虛內寒:
腰痛綿綿,隱隱作痛,伴腰膝酸軟,畏寒喜暖,手足不溫,夜尿頻多。舌淡胖,脈沉遲無力。
治療方法
-
外感寒邪:
- 內治:以溫散寒邪、通絡止痛為主。
- 五積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解表溫裡,散寒除濕,適用於寒邪夾濕者。
- 羌附湯(《醫學心悟》):專治寒客經脈,腰痛不可轉側。
- 外治:
- 摩腰膏(《張氏醫通》):以辛溫藥物外塗或摩擦腰部,助陽散寒。
- 灸法:選用腎俞、命門、腰陽關等穴,以艾灸溫通經脈。
- 內治:以溫散寒邪、通絡止痛為主。
-
陽虛內寒:
- 溫補腎陽為主,佐以強腰止痛。
- 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:補腎助陽,適用於腎陽不足之腰痛。
- 青蛾丸加味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補腎壯腰,常加杜仲、續斷等增強療效。
- 溫補腎陽為主,佐以強腰止痛。
相關鑑別
寒腰痛需與濕腰痛、瘀血腰痛及腎虛腰痛相區別:
- 濕腰痛:痛重著如裹,陰雨天加劇,苔膩脈濡。
- 瘀血腰痛:痛如針刺,痛處拒按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- 腎虛腰痛:以酸軟為主,勞累加重,分陰陽虛損之別。
寒腰痛之辨證,首分內外,次察虛實,外寒宜散,內寒宜溫,臨證需詳審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