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牙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牙痛
病證名,屬中醫牙痛範疇之一,指牙齒疼痛時伴有惡風寒、遇冷加劇、得熱則減之證候。其病因病機多與素體陽虛、正氣不足,復感風寒邪氣有關。風寒外襲,凝滯經絡,寒性收引,致牙齦氣血運行不暢,「不通則痛」,故發為寒牙痛。
臨床表現:
- 牙痛隱隱或劇烈,遇風寒刺激加重,得溫熱則緩解。
- 可伴惡寒、頭痛、無汗等風寒表證。
- 舌淡苔薄白,脈浮緊或沉遲。
病機分析:
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而腎主骨,故牙痛與腎陽虛衰密切相關。陽虛則衛外不固,風寒易乘虛侵襲齒齦;寒邪客於經脈,氣血凝滯,故疼痛遇寒加劇。此外,足陽明胃經循行於上齒,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下齒,風寒若客於陽明經,亦可能引發牙痛。
治法:
以「疏風散寒、溫經止痛」為主,兼顧扶助陽氣。
- 主方:可選《傷寒論》之「麻黃附子細辛湯」加減,方中麻黃發汗解表,附子溫腎助陽,細辛散寒通竅,共奏祛風散寒、溫通經脈之效。
- 加減:
- 若陽虛甚者,加乾薑、肉桂以增強溫陽之力。
- 兼氣血不足,可合「黃芪建中湯」益氣養血。
- 疼痛劇烈者,加川芎、白芷以活血通絡止痛。
相關鑑別:
- 熱牙痛:多因胃火上炎或風熱侵襲,症見牙齦紅腫、灼熱疼痛、口渴喜冷,治宜清胃瀉火,如「清胃散」。
- 虛火牙痛:屬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症見牙齒鬆動、隱痛綿綿,宜滋陰降火,如「知柏地黃丸」。
寒牙痛之辨證,需緊扣「寒象」與「陽虛」特徵,結合脈證,區分表裡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