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暄

寒暄為中醫古病名,屬咳嗽證型之一,主要因肺中素有痰熱內蘊,復感外寒,致使寒邪外束、熱邪內鬱,形成「寒包火」(或稱「寒包熱」)之病機。此證特點為每遇寒涼則誘發咳嗽,痰黏或黃,兼見表寒與裏熱並存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痰熱內伏:患者平素肺氣不宣,痰濁內生,久鬱化熱,或飲食辛辣、情志化火,導致肺熱蘊結。
  2. 外寒引動:風寒之邪乘虛襲表,皮毛閉鬱,肺氣失宣,外寒束縛肌表,內熱不得透發,痰熱與寒邪相搏,發為咳嗽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咳嗽頻作,遇寒加重,痰黏稠或色黃,不易咯出。
  • 表寒證:惡寒發熱、頭痛鼻塞、無汗、脈浮緊。
  • 裏熱證:咽喉腫痛、口乾、舌紅苔薄黃或黃膩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解表清裏」為原則,外散風寒,內清痰熱。
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枳梗湯加減(《醫學入門》):以枳殼、桔梗宣肺化痰,配伍麻黃、防風、紫蘇辛溫解表;杏仁降氣止咳,黃芩清泄肺熱,木通利水導熱下行,陳皮理氣化痰。
    • 若裏熱偏盛,可加石膏、桑白皮;痰多黏稠者,酌加瓜蔞、浙貝母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寒包熱咳嗽:與寒暄病機雷同,均屬外寒內熱,但寒暄更強調「遇寒即發」之特異性。
  • 風寒感冒:純屬表寒證,無裏熱表現,症見咳嗽痰白、流清涕,治以辛溫解表(如荊防敗毒散)。

寒暄一證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思想,需辨明表裏寒熱孰輕孰重,方能精準用藥。歷代醫家如李梴《醫學入門》對此多有闡述,臨證時亦可參考溫病學派「透邪外達」之法,兼顧衛氣營血層次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