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瀉(亦稱「寒泄」)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明代戴思恭《證治要訣》,屬泄瀉範疇,主因寒邪內犯或脾腎陽虛,致水穀不化、清濁不分而下注大腸。其病理機轉與臨床特徵,可從以下面向詳析:


病因病機

  1. 外寒直中
    外感寒邪(如過食生冷、冒雨涉水)侵襲太陰脾經,寒性凝滯,阻遏脾陽,運化失職,水濕下趨腸道而成瀉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。」
  2. 陽虛內寒
    素體脾腎陽虛,或久病耗傷陽氣,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中焦,致「釜底無薪」,水穀不腐,瀉下澄澈清冷。此類寒瀉多見於五更泄(腎瀉),《景岳全書》稱:「腎中陽氣不足,則命門火衰……陰寒獨盛,故於子丑五更之後,當陽氣未復,陰氣盛極之時,即令人洞泄不止。」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泄瀉清稀如水,色淡青或如鴨溏(澄澈冷凍狀),腹中綿綿冷痛,得溫稍減。
  • 兼症:口淡不渴、四肢不溫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胖苔白滑、脈沉遲或緩弱。
  • 重症特徵:若陰寒內盛,可見「飧泄」(完穀不化),或瀉下如黑錫水(腎陽極虛之候)。

證型辨治

  1. 寒濕困脾證

    • 病機:外寒夾濕,困阻中焦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、燥濕健脾。
    •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(外感風寒明顯者),或胃苓湯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等)。
  2. 脾陽虛衰證

    • 病機:中陽不足,陰寒內生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陽、固澀止瀉。
    • 方藥理中湯(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炙甘草)為基礎,寒甚加肉桂、訶子;氣陷加升麻、柴胡(參《張氏醫通》法)。
  3. 命門火衰證

    • 病機:腎陽虛衰,火不暖土。
    • 治法:溫腎助陽、澀腸止瀉。
    • 方藥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)合附子理中湯

古籍論述補充

  • 《時病論》強調寒瀉「陽虛不司運用」之病機,指出其脈象「緩怠近遲」,與熱瀉之數脈迥異。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提出治瀉九法,寒瀉宜用「溫腎」與「固澀」二法,尤重煖脾益火之源。
  • 《蘭室祕藏》以「丁香膠艾湯」治寒瀉腹痛,取辛溫通陽之效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與熱瀉區別:熱瀉暴注下迫、氣穢肛灼,寒瀉則緩瀉冷痛、無臭穢。
  • 與濕瀉區別:濕瀉(濡瀉)苔膩脈濡,寒瀉苔滑脈遲。
  • 與肝氣乘脾泄瀉區別:後者每因情志波動而發,腹痛即瀉,瀉後痛減。

寒瀉之治,總以「溫陽散寒」為綱,然需辨明臟腑虛實,外寒者散邪為先,內寒者扶正為本,用藥貴在「離照當空,陰霾自散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