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膊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膊井
膊井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即肩井穴,屬足少陽膽經之要穴。此穴位於肩部,當大椎穴(督脈)與肩峰連線之中點處,或於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中取之。其名「膊井」,喻其位置如肩膊上之井口,氣血深聚如井水湧出,為調理肩臂氣血之樞紐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經絡歸屬:
膊井(肩井)為足少陽膽經之穴,與手少陽三焦經、陽維脈交會,故能疏通少陽經氣,調和陰陽維脈,主治肩背、頸項及上肢氣血瘀滯之症。 - 氣血特性:
此穴為膽經氣血匯聚之處,具宣通降泄之效,能疏散風邪、通絡止痛,尤擅化解少陽鬱火與上焦濕熱。 -
主治範疇:
- 局部病症:肩背痹痛、頸項強急、手臂不舉。
- 經絡病症:偏頭痛、目赤腫痛(少陽經循行所過)。
- 氣機失調:乳癰、瘰癧(因膽經循行過胸脅,調氣可散結)。
刺灸之法
古法記載,此穴可針可灸:
- 針刺:直刺0.5~0.8寸,得氣後行提插捻轉手法,以疏通經氣。
- 艾灸:以溫灸法壯陽氣,適用於寒濕痹阻或氣血虛弱之肩臂冷痛。
配伍應用
- 配風池、外關,疏解少陽風熱,治偏頭痛。
- 配天宗、肩髃,通絡活血,治肩背攣急。
- 配乳根、足三里,調氣散結,緩解乳癰。
古籍考據
《針灸甲乙經》列肩井為「手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」;《醫宗金鑒》載其「主治臂痛不舉」;《類經圖翼》強調此穴「主中風氣塞,涎上不語」,可見其調氣降逆之效。
膊井(肩井)一穴,貫通少陽,調衡氣血,實為臨床治肩頸諸疾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