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泄

寒泄,又稱寒瀉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脾胃虛寒或外感寒邪,導致水穀不化、清濁不分而引發的腹瀉。此證多見於陽氣不足、脾胃虛弱之人,或因飲食生冷、外感寒邪而誘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寒:素體陽虛,脾胃運化無力,寒從內生,水濕停滯,下趨腸道而成泄瀉。
  2. 外感寒邪:寒邪直中脾胃,或冬日重感寒氣,使陽氣受遏,升降失常,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所言:「冬日重感於寒即泄。」
  3.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,損傷脾陽,寒濕內停,導致腹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大便特徵:泄下清稀,或如鴨溏(鶩溏),甚則完穀不化,糞中夾雜未消化食物。
  • 腹痛:腹中冷痛,得溫則減,遇寒加重,或腹內雷鳴。
  • 全身症狀:畏寒肢冷,口淡不渴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緩弱。

證型分類

  1. 純寒泄:因寒邪直中或脾胃虛寒所致,症見腹瀉清稀、腹痛綿綿。
  2. 寒濕泄:兼濕邪困脾,泄瀉伴胸悶脘痞、苔白膩。

治療方藥

  •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溫中散寒,補益脾胃,適用於脾胃虛寒之泄瀉。
  • 大已寒丸:溫陽祛寒,主治寒邪內盛之腹瀉。
  • 附子桂香丸:補火助陽,適用於脾腎陽虛之寒泄。
  • 八味湯(或稱附子理中湯加減):用於陽虛畏寒、完穀不化者。
  • 單方:乾薑末3-5克,以米飲調服,溫中止瀉。

相關條目

寒泄與寒瀉虛寒泄等證相似,可參見《泄瀉》條目。此外,若寒泄日久傷陽,可演變為五更泄(腎泄),治療需溫補脾腎,如四神丸加減。

此證需與熱泄暑泄等鑒別,後者多見糞便臭穢、肛門灼熱,與寒泄之清稀便、畏寒迥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