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癇

寒癇為中醫病證名,屬癇證之一,多因外感風寒或內傷脾胃,寒邪與痰濁互結,阻滯胸膈,遇寒誘發。其發作時,患者突然仆倒,神志不清,喉中發出異聲,口吐痰涎,四肢抽搐,面色青白,或伴肢冷。此證常見於小兒,因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虛弱,易受風寒侵襲,痰濕內生,遇寒則氣機凝滯,痰隨氣逆,上蒙清竅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寒:寒邪侵襲體表,內傳胸膈,與痰濁相搏,閉阻經絡。
  2. 脾胃虛寒:飲食不節或素體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,寒痰凝滯。
  3. 情志內傷:憂思過度,氣機不暢,痰氣交阻,遇寒則發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、喉中痰鳴、口吐涎沫、四肢抽搐。
  • 兼症:發作前或有畏寒、腹冷痛;發作時面色蒼白或青紫,手足不溫。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弦或緊。

治法與方藥
溫中化痰、開竅息風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導痰湯(《濟生方》):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南星、枳實,重在燥濕化痰、行氣開鬱,適用於痰壅氣逆之證。
  2. 五生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生南星、生半夏、生川烏、白附子、生薑,溫化寒痰,宜於寒痰凝滯甚者。
  3. 溫膽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半夏、竹茹、枳實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薑,兼顧化痰與和胃,適用於痰熱不甚而偏寒者。

針灸療法
可灸以下穴位以溫通陽氣、化痰開竅:

  • 膻中:調理氣機,寬胸化痰。
  • 內關:寧心安神,止痙通絡。
  • 湧泉:引火下行,醒神開竅。
  • 勞宮:清心瀉火,緩解抽搐。

證候辨析
寒癇需與其他癇證鑑別:

  • 熱癇:發作時面赤唇紅、痰黃稠、舌紅苔黃,治宜清熱化痰。
  • 痰癇:痰濕偏重,喉中痰聲漉漉,無明顯寒象,治宜健脾化痰。
  • 驚癇:因驚恐誘發,兼見驚惕不安,治宜鎮驚安神。

寒癇之關鍵在於「寒」與「痰」,治療當以溫化為先,佐以調理脾胃,標本兼顧,方可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