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寒癇,病證名。感寒即發的癇證。症見突然仆倒,不省人事,發出尖叫聲,口涌痰涎。小兒內傷脾胃,外感風寒,結於胸膈之間,遇風寒即發。治宜溫中化痰,用導痰湯。並可灸膻中、內關、涌泉、勞宮。
《醫學入門》:“寒癇,小兒內傷脾胃,外感風寒,結於胸膈之間,遇風寒即發,突然仆倒,不省人事,發出尖叫聲,口涌痰涎,治宜溫中化痰,用導痰湯。”
《醫宗金鑒》:“寒癇,小兒內傷脾胃,外感風寒,結於胸膈之間,遇風寒即發,突然仆倒,不省人事,發出尖叫聲,口涌痰涎,治宜溫中化痰,用導痰湯。”
《諸病源候論》:“小兒寒癇者,由小兒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或因受寒,或因驚恐,或因勞倦,或因風寒外感,結於胸膈之間,遇風寒即發,突然仆倒,不省人事,發出尖叫聲,口涌痰涎,治宜溫中化痰,用導痰湯。”
《幼科推拿秘書》:“寒癇,小兒內傷脾胃,外感風寒,結於胸膈之間,遇風寒即發,突然仆倒,不省人事,發出尖叫聲,口涌痰涎,治宜溫中化痰,用導痰湯。並可灸膻中、內關、涌泉、勞宮。”
寒癇是小兒常見的一種疾病,多發生於1歲以內的嬰幼兒。其發病原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小兒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或因受寒,或因驚恐,或因勞倦,或因風寒外感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痰濕內生,痰氣互結,阻塞經絡,氣血不通,而發為本病;二是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衛外不固,風寒之邪乘虛而入,侵襲肺、脾、腎三經,導致肺失宣降,脾失健運,腎失納氣,而發為本病。
寒癇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1.突然仆倒,不省人事。 2.發出尖叫聲,口涌痰涎。 3.面色蒼白,四肢冰涼。 4.呼吸急促,心率加快。 5.舌苔白膩,脈沉細。
寒癇的治療以溫中化痰、開竅醒神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導痰湯、蘇子降氣湯、小兒回春湯等。此外,還可配合針灸、推拿、拔罐等治療方法。
寒癇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1.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 2.飲食要清淡,不吃生冷油膩的食物。 3.保持良好的睡眠,避免過度勞累。 4.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如果孩子出現寒癇的症狀,應立即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