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無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寒無浮」詳解

概念溯源

「寒無浮」為中藥性能術語,首見於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序例》,用以闡述藥物性味與作用趨向的內在聯繫。此術語揭示寒性藥物的基本作用規律,指出其「向里向下」的特性,與升浮之性相悖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藥性理論認為,藥物作用趨向分為「升浮」與「沉降」兩大類:

  • 升浮藥:主上行向外,具發散、升陽等作用
  • 沉降藥:主下行向內,具清熱、瀉下等作用

寒性藥物因其陰寒之性,自然趨向於內、向下,與「浮」的向上向外特性相斥,故形成「寒無浮」的基本規律。

作用機理

從中醫理論角度分析:

  1. 陰陽屬性:寒屬陰,其性沉靜內斂,與浮越外散之陽性相反
  2. 氣機運動:寒主收引,抑制陽氣升發,故無升浮之力
  3. 經絡走向:寒邪多傷下焦,藥性相應趨向里下

典型藥物舉隅

符合「寒無浮」特性的常見中藥包括:

  • 黃連:大苦大寒,主入心胃經,清熱燥濕,作用趨向明顯向下
  • 大黃:苦寒沉降,瀉下攻積,專走下焦
  • 知母:甘寒質潤,滋陰降火,作用趨向內里
  • 梔子:苦寒清降,導熱下行,利三焦之火

臨床應用原則

醫者在配伍時需注意:

  • 治療上焦熱證時,常佐以輕清上行之品(如連翹、薄荷)以載藥上行
  • 下焦寒證需慎用寒性藥,以防其沉降之性加重病情
  • 表寒證不宜單用寒藥,須配伍辛溫解表藥以調節藥性趨向

理論延伸

「寒無浮」現象與其他中醫理論密切相關:

  1. 與四氣關係:溫熱藥多升浮,寒涼藥多沉降
  2. 與五味關聯:辛甘多升浮,酸苦鹹多沉降
  3. 與歸經理論:寒性藥多歸下焦經絡,如腎、膀胱、大腸經

此術語體現中醫「性-味-趨向」的整體用藥觀,為臨床配伍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