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寒溫」詳解

一、病名範疇
「寒溫」於中醫典籍中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春溫病源流》,指少陰伏邪外發,復感太陽表邪所致之證候。其病機核心為「內伏熱毒,外束風寒」,屬伏氣溫病之一類。

  1. 證候特點

    • 主症:發熱(多見壯熱)、咽痛、口苦、微惡寒。
    • 兼症:或見頭痛、咳嗽、口渴、舌紅苔薄黃、脈浮數或弦數。
    • 病機分析:少陰伏熱內蘊,外透時遇太陽風寒,形成「寒包火」之勢,故表裡同病,寒熱錯雜。
  2. 治法與方藥

    • 清解熱毒為主
      • 基礎方:黃芩湯(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)加桂枝、石膏,以清裡熱、透表邪。
      • 表證明顯者:先以蔥豉湯(蔥白、淡豆豉)解表,繼用黃芩湯加減(如加玄參、連翹)。
      • 熱毒熾盛者:葳蕤湯(葳蕤、白薇、麻黃、獨活、杏仁、川芎、甘草、青木香)加減,滋陰透邪並重。
    • 配伍要義:石膏清氣分熱,桂枝通陽達表,黃芩直折少陰伏火,體現「清裡透表」之思路。
  3. 與相關病證鑑別

    • 與春溫異同:同屬伏邪溫病,但春溫多因冬傷於寒,春發為溫,病位偏在少陽;寒溫則強調少陰伏熱與太陽表寒並見。
    • 與風溫區別:風溫為新感溫邪,初起即見肺衛表熱證,無少陰伏熱基礎。

二、生理調節概念
「寒溫」亦指人體對外界冷暖之適應與內在平衡,見於《靈樞》多篇,涵蓋體質調攝與養生原則。

  1. 體質差異

    • 《衛氣失常》提出「肥瘦大小寒溫」之別,指人體對寒熱耐受性因形體、年齡(老壯少小)而異。如肥人多痰濕,耐寒不耐熱;瘦人多陰虛,耐熱不耐寒。
  2. 養生應用

    • 《師傳》強調「食飲衣服,適寒溫」,主張順應四時:
      • 飲食:冬宜溫熱(如薑、桂),夏宜清涼(如綠豆、西瓜)。
      • 衣著:春捂秋凍,以助陽氣生發與收斂。
    • 經絡理論:十二經脈氣血隨季節變化而旺衰,針灸治療需結合「寒溫」調節,如冬刺井穴(深而留針)、夏刺絡穴(淺而疾出)。

三、理論延伸

  1. 六經辨證關聯
    寒溫病證體現太陽、少陰兩經關係。少陰為三陰之樞,若腎陽不足,伏寒化熱外透,遇太陽寒水之經,則成表寒裡熱之局,與「兩感傷寒」機理相通。

  2. 溫病學發展
    清代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進一步闡發伏邪理論,提出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」與新感溫病之別,而寒溫作為伏邪類型之一,為後世「分消走泄」治法提供依據。

此名詞雙重意涵,既反映中醫「病機-證治」體系之精微,亦體現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,為臨床辨證與養生實踐之重要參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