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肅

寒肅為中醫術語,意指自然界寒冷肅殺之氣,亦用以描述人體內外環境因寒邪侵襲而呈現的凝滯、收引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原文載:「少陽、太羽、厥陰、丙寅、丙甲,其運寒肅。」此處「寒肅」指歲運中寒水之氣當令,氣候嚴寒而萬物蕭條,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理論,即自然氣候變化與人體生理病理密切相關。

寒肅與五運六氣

在五運六氣學說中,寒肅與「太羽」相應,代表水運太過之年。此類年份寒氣盛行,易致人體陽氣受損,引發寒性疾病。《內經》強調,寒肅之歲「其病寒,浮腫」,提示寒邪易傷腎陽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臨床可見畏寒、肢冷、泄瀉、水腫等症。

寒肅的病理特徵

寒肅之邪屬陰,其性凝滯、收引,致病特點如下:

  1. 氣血凝滯:寒邪客於經脈,氣血運行不暢,可致疼痛(如冷痛、刺痛)、經脈拘攣。
  2. 陽氣受遏:寒易傷陽,尤以心腎陽虛為甚,症見面色蒼白、四肢逆冷、精神萎靡。
  3. 水濕內停:寒肅上犯太陰(脾肺),下襲少陰(腎)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飲,甚則浮腫。

寒肅與臟腑關係

  • :寒肅直中少陰,腎陽虧虛則封藏失職,常見腰膝痠冷、夜尿頻多。
  • :寒困太陰,脾失健運,則脘腹冷痛、食少便溏。
  • :寒邪束表,肺氣不宣,可發為咳嗽、喘促、痰白清稀。

寒肅的治療原則

中醫治寒肅所致之病,以「溫陽散寒」為大法,依病位不同而選方:

  • 表寒:麻黃湯、桂枝湯類辛溫解表。
  • 裏寒:四逆湯、理中湯溫補脾腎。
  • 經脈寒凝:當歸四逆湯養血通脈。

寒肅一詞,既涵蓋自然氣候特性,亦貫穿中醫病因病機理論,體現「外內相感」的整體觀。歷代醫家臨證時,皆重視歲運寒肅之變,以此推測疾病流行趨勢,並指導養生與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