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嗽
寒嗽為中醫病名,指因感受寒邪或臟腑虛寒所致之咳嗽,其特徵多與痰質清稀、畏寒、脈象沉緊等寒象相關。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治療方向:
一、病因病機
- 外感寒邪:
風寒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失宣,上逆為咳。《證治要訣》稱此為「感寒咳嗽」,症見惡風無汗、鼻流清涕,或兼發熱,屬表寒證。 - 脾肺虛寒:
脾陽不足,水濕不化,聚為痰飲;肺氣虛冷,宣降失常,痰白而稀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此類寒嗽脈弦微,伴面白、口甘、腹中冷痛,屬裏寒證。 - 冬令寒盛:
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特別提出「冬月寒嗽」,因冬季陰寒當令,內外相引,咳嗽多兼寒熱之象。
二、臨床表現
- 痰涎特徵:痰色白而清稀,或呈泡沫狀,甚者痰中帶有青白涎沫。
- 兼症:惡寒無汗、身體疼痛、口淡不渴,或腹中冷痛、喜溫喜按。
- 脈象:多見弦緊、沉遲,反映寒邪凝滯之象。
三、治療方向
- 散寒宣肺:
外感寒邪者,宜辛溫解表、溫肺止咳,如《證治要訣》之杏子湯,或《醫說》以理中湯加五味子溫中化痰。若表寒裏飲,可選小青龍湯加杏仁,散寒化飲並行。 - 溫補脾肺:
脾肺虛寒者,需溫陽健脾、化痰止咳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推薦紫蘇飲子、半夏溫肺湯,以辛甘熱藥祛除內寒。 - 外治法:
《簡明醫彀》記載焚香透膈筒,以鵝管石、款冬花、艾葉等藥捲筒燻吸,溫肺散寒,適用於痰黏難咯者。
四、相關鑑別
寒嗽與冷嗽、痰嗽等證相似,然冷嗽多偏重內傷陽虛,痰嗽則痰濕偏盛。寒嗽之關鍵在於「寒」象,無論外寒內寒,皆需以溫化為治則。歷代醫家如孫一奎《赤水玄珠》亦提及,寒嗽患者飲酒後痰轉青白、咳減,此為寒飲得溫暫化之徵,然根本仍需溫藥調理。
(按: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使用,古籍記載供學術參考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