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暑之中醫釋義

一、四時氣候之寒暑
寒暑為中醫描述四時氣候變化的核心概念,源自天地陰陽之氣消長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智者之養生也,必順四時而適寒暑」,強調人體需順應自然寒暑更迭以調和陰陽。春溫夏暑屬陽,秋涼冬寒屬陰,其變化直接影響人體氣血運行與臟腑機能。
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進一步闡明:「人以天地之氣生,四時之法成」,指出寒暑交替為萬物生、長、收、藏之根本。夏季陽氣外發,腠理開泄;冬季陽氣內斂,腠理閉密。若違逆此律,則易致「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」(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)。

二、病因之寒邪與暑邪
寒暑作為外感病因,於《靈樞·順氣一日分為四時》列為百病始生之要因:「燥濕寒暑、風雨、陰陽……」,其致病特徵如下:

  1. 寒邪

    • 陰性凝滯: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則氣收」,致經脈拘急,氣血凝澀,常見惡寒、肢冷、疼痛(得溫則減)。
    • 內外之分:外寒襲表可見風寒表證(鼻塞、脈浮緊);內寒多因陽虛,如脾腎虛寒之泄瀉、水腫。
  2. 暑邪

    • 陽性升散:暑為夏季火熱之邪,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稱「其在天為熱,在地為火」。其性開泄,易耗氣傷津,見大汗、煩渴、脈虛。
    • 兼濕特性:長夏暑濕交蒸,易困脾陽,致胸悶、苔膩、泄瀉,如《傷暑全書》所言「暑必夾濕」。

三、寒暑與臟腑關聯
中醫藏象理論中,寒暑內應臟腑:

  • 與腎陽相繫,腎為水火之宅,主一身之陽氣。寒邪直中少陰,可致「脈微細,但欲寐」(《傷寒論》)。
  • 與心火相應,心主血脈,暑熱擾神則心煩、譫妄,如《溫病條辨》暑溫證「神昏面赤」。

四、治則舉隅
歷代醫家對寒暑病機治法各異:

  • 寒證以「寒者熱之」為綱,如《傷寒論》麻黃湯散表寒,四逆湯溫裏寒。
  • 暑證宗「暑當清解」,李東垣創清暑益氣湯,兼顧濕熱與氣陰兩傷。

寒暑之辨,實為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六淫辨證」之具體展現,貫穿於生理、病理、診療諸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