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濕腰痛
寒濕腰痛,又稱「濕冷腰痛」,屬中醫腰痛證型之一,主要因寒濕之邪侵襲腰部,阻滯經絡氣血運行所致。其病因多與久居濕冷環境、淋雨涉水,或過食生冷,致寒濕內蘊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指出:「感於寒,則病人關節禁固,腰脽痛。」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易痹阻腰部經脈,使氣血不暢,陽氣不得溫煦,故見腰部冷痛重著,遇寒加劇,得熱則緩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腰部冷痛沉重,如坐水中,轉側不利,遇陰雨天或寒濕環境加重。
  2. 兼症:四肢倦怠,小便清長,口不渴,舌淡胖、苔白膩,脈沉遲或濡緩。
  3. 特徵:喜熱敷,按之稍舒,久坐久立則痛甚。

治療方藥

中醫治療以「溫化寒濕、通絡止痛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腎著湯加附子:適用於寒濕偏盛,腰重如石、冷如冰者,以乾薑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溫脾化濕,佐附子增強散寒之力。
  2. 五積散:針對兼有表寒或氣血凝滯者,能解表溫裏、行氣活血。
  3. 獨活蒼朮湯:偏重祛風除濕,適用寒濕夾風邪,痛引下肢者。
  4. 術附湯:用於陽虛寒濕內困,腰膝冷痛日久者,以白朮健脾、附子溫陽。

外治法

  1. 灸法:選用腎俞、命門、腰陽關等穴,以艾灸溫通經脈,驅散寒濕。
  2. 摩腰丹:外敷或配合推拿,以辛溫藥物(如肉桂、川烏)磨粉調膏,塗擦腰部。

鑒別要點

寒濕腰痛需與「濕熱腰痛」(痛處灼熱、小便黃赤)、「腎虛腰痛」(綿綿作痛、酸軟無力)區分。

此證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,與西醫之慢性腰肌勞損、風濕性關節炎等病有部分重合,然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需結合整體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