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濕眩暈

寒濕眩暈為中醫病證名,屬眩暈範疇之一,主要由寒濕之邪上逆,阻遏清陽,擾亂頭目所致。其病因多與外感寒濕、內傷脾陽,或久居濕冷環境相關,導致寒濕內蘊,氣機不暢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發為眩暈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頭暈目眩,伴有明顯惡寒、鼻塞聲重、身體困重疼痛等寒濕表證;亦或無汗、四肢拘緊、關節痠楚,舌苔白膩,脈象遲緩或濡緩。此類眩暈多發於陰雨潮濕之時,或素體陽虛者易感。

病機分析
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易阻遏陽氣。寒濕困表,衛陽被鬱,故見惡寒無汗;濕邪重濁,纏滯經絡,則身體重痛;清陽不升,頭目失養,故發眩暈。若寒濕內犯中焦,脾陽受損,運化失職,更可加重水濕停聚,形成惡性循環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溫化寒濕、升陽除眩」為主,兼顧宣通表裏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羌活勝濕湯:主治外感寒濕,頭痛身重,方中羌活、獨活祛風除濕,川芎、藁本升清止痛,合而解表化濕。
  2. 術附湯:適用於寒濕內盛兼脾陽不足者,白朮健脾燥濕,附子溫陽散寒,共奏溫中除濕之效。
  3. 芎術除眩湯:專攻寒濕眩暈,以川芎上行頭目、白朮健脾滲濕為核心,佐以生薑溫散水氣。
  4. 《三因方》芎辛湯:針對寒濕上蒙清竅,取細辛散寒通竅,配合川芎行氣活血,助陽氣上達。

鑑別要點
寒濕眩暈需與「痰濕眩暈」「風寒眩暈」等區分:痰濕者多伴嘔惡、苔厚膩;風寒者以頭痛、脈浮緊為顯。寒濕證則著重於身體困重與脈遲緩之象。

古籍佐證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因於濕,首如裹」,描述濕邪蒙蔽清陽之狀;《證治準繩》亦載:「寒濕相搏,頭重眩暈」,強調溫散之法。此證歷代醫家多從太陰、少陰論治,重視陽氣振奮與濕邪分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