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濕頭痛

病證名,指因寒濕邪氣上犯頭部,導致經氣凝滯不通而引發的頭痛。此證多因外感寒濕,或體內陽氣不足,寒濕內生,上蒙清竅所致。

病因病機
寒濕頭痛的成因與外感六淫及內傷臟腑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提到「因於濕,首如裹」,指出濕邪侵襲頭部時,患者會感到頭部沉重,如同被布包裹。寒濕相合,更易阻遏陽氣,使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故而引發頭痛。

《蘭室秘藏·頭痛門》進一步闡述:「如氣上不下,頭痛巔疾者,下虛上實也,過在足少陽巨陽,甚則入腎,寒濕頭痛也。」說明此證與足少陽膽經、足太陽膀胱經的氣機失調有關,若病情深重,甚至可能影響腎臟功能。

臨床表現
寒濕頭痛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頭部沉重緊束感,如裹如蒙
  • 頭痛隱隱或脹痛,遇寒加重
  • 面色晦滯,惡風惡寒
  • 肢體困重,關節拘急不舒
  • 或伴眩暈、胸悶、納呆等濕阻中焦之象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寒濕頭痛以溫散寒濕、宣通經絡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蒼樸紫蘇湯:適用於寒濕初犯,頭重如裹者,以蒼朮、厚朴、紫蘇等藥燥濕散寒、理氣和中。
  2. 羌活勝濕湯(《醫鈔類編》):主治濕邪在表,頭重項強,以羌活、獨活、藁本、防風等祛風勝濕,升發清陽。
  3. 滲濕湯:針對寒濕頭痛兼眩暈者,以茯苓、白朮、桂枝等溫陽化濕,健脾利水。

經絡與臟腑關係
寒濕頭痛與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密切相關。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寒濕外襲時,太陽經氣不利,則頭痛連及項背;膽經循行頭側,若寒濕鬱滯少陽,可致偏頭痛或巔頂痛。若久病不癒,寒濕內陷,可能累及腎陽,形成「下虛上實」之候。

鑒別要點
寒濕頭痛需與其他類型頭痛區分:

  • 風寒頭痛:痛勢劇烈,伴明顯惡寒,無濕重感。
  • 痰濁頭痛:頭痛昏蒙,胸悶嘔惡,苔膩脈滑,以痰濕內阻為主。
  • 氣虛頭痛:頭痛綿綿,勞累加重,伴氣短乏力,屬虛證。

寒濕頭痛為中醫臨床常見證型,其治療需結合患者體質與兼夾病邪,靈活運用溫化、宣通、滲利等法,以恢復氣血暢達、清陽得升之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