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水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濕水腫

寒濕水腫為中醫水腫證型之一,屬陰水範疇,多因外感寒濕邪氣,或內傷陽氣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泛溢肌膚而成。其病因病機與外環境、體質失調密切相關,臨床特徵以腫勢緩慢、纏綿難愈,兼見寒濕之象為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寒濕
    天寒陰雨,久居濕地,或涉水淋雨,寒濕之邪由肌表侵襲,阻遏衛陽,使肺氣不宣,水道不通,水濕停聚而成腫。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所言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寒濕困脾,運化失職,亦加重水腫。
  2. 內傷陽虛
    素體脾腎陽虛,寒濕內生,水液不得溫化,泛溢肌膚。此類患者多因久病、過勞或飲食生冷,損傷脾腎之陽,致陰寒內盛,水濕停滯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遍身浮腫,腫勢多從下肢開始,按之凹陷難起,皮膚緊亮或蒼白。
  • 兼症
    • 身重困倦,關節痠痛,遇寒加重。
    • 足脛冷,甚則四肢不溫。
    • 胸悶脘痞,口淡不渴,小便短少。
  • 舌脈:舌淡胖、苔白滑或白膩;脈沉遲或沉細,反映寒濕內阻、陽氣不振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溫陽化氣、散寒除濕」為原則,根據病位深淺與兼證選方:

  1. 表寒濕重
    • 麻黃桂枝湯(《傷寒論》加減):發汗解表、溫化寒濕,適用於寒濕襲表,兼風寒表證者。
    • 羌活勝濕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祛風勝濕,通絡止痛,針對身痛沉重明顯者。
  2. 裏寒濕盛
    • 實脾飲(《濟生方》):溫脾陽、行氣利水,主治脾陽不足,水濕內停之腫滿。
    • 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:溫腎助陽、化氣行水,適用於腎陽虛衰,水氣凌心者。
  3. 濕滯經絡
    • 導水茯苓湯(《癥因脈治》):利水滲濕兼通陽氣,用於水濕停聚、氣機壅滯之腫滿。

鑒別要點

寒濕水腫需與其他水腫證型區分:

  • 風水腫(陽水):起病急,腫從頭面開始,兼發熱惡風,脈浮,屬風邪犯肺。
  • 濕熱水腫:腫處發紅灼熱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脾虛水腫:腫勢緩而乏力,食少便溏,以氣虛表現為主。

附:古籍論述

《癥因脈治》強調寒濕身腫「足脛冷,胸滿悶」的特徵,並指出脈沉遲屬陰寒;《金匱要略》則提出「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,腰以上腫,當發汗乃愈」,為寒濕水腫的治療提供辨證思路。

寒濕水腫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辨證論治」特色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察寒濕與陽虛之輕重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