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凝滯痛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濕凝滯痛經
病證名,屬中醫婦科常見痛經類型之一,多因外感寒濕之邪,內傷胞宮衝任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寒凝血瘀,濕阻氣滯」,導致經脈不通,發為疼痛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寒濕:
- 久居陰冷潮濕之地,或經期不慎涉水淋雨,寒濕之邪乘虛侵襲下焦。
- 過食生冷,寒邪直中胞宮,陽氣受遏,血行不暢。
- 內傷衝任:
- 素體陽虛,脾腎不足,水濕不化,寒從內生,與外邪相合,凝滯經脈。
- 肝鬱氣滯,氣機不暢,加重血瘀濕阻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經前或經期下腹冷痛、絞痛,痛處固定拒按,得溫則減。
- 經血特徵:經色黯紫,質地稠黏,夾有血塊,排出不暢,塊下痛暫緩。
- 兼症:
- 畏寒肢冷,面色青白。
- 舌質淡黯,苔白膩,脈沉緊或濡緩。
- 若兼虛寒,則經色淡紅、質稀,腹痛綿綿,喜按喜暖。
治法與方藥
1. 實寒濕凝滯
- 治則:溫經散寒、祛濕化瘀。
- 代表方劑:
- 少腹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
以小茴香、乾薑溫通下焦;當歸、川芎、赤芍活血;延胡索、蒲黃、五靈脂化瘀止痛。 - 當歸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
適用於血虛寒凝,四肢不溫者,佐吳茱萸、生薑散寒。
- 少腹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
- 簡便方:益母草、乾薑、胡椒煎服,以溫通血脈。
2. 虛寒夾濕
- 治則:溫補衝任、養血調經。
- 代表方劑:
- 小營煎(《景岳全書》):
當歸、熟地、枸杞滋養精血;山藥、甘草健脾化濕。 - 當歸建中湯(《千金翼方》):
桂枝、飴糖溫中補虛,芍藥緩急止痛。
- 小營煎(《景岳全書》):
辨證要點
- 寒濕偏重:痛劇、經血黯塊多,苔白膩,需加強溫化之力,如加蒼朮、茯苓。
- 血瘀明顯:腹痛如刺,塊下痛減,可配桃仁、紅花。
- 氣滯輔助:脹痛並見,酌加香附、烏藥行氣止痛。
此證強調「溫通」為要,臨床需辨明虛實,調理氣血與祛邪並重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