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凝滯經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濕凝滯經閉

病證名,屬中醫婦科經閉證型之一,多因外感寒濕邪氣,內傷胞宮血脈所致。其病因病機主要為久居陰濕之地,或經期不慎涉水感寒,致寒濕之邪內侵胞宮,與血相搏,凝滯成瘀,阻滯衝任二脈,使經血不得下行,遂成經閉。

臨床表現
患者經閉不行,伴有小腹冷痛,遇溫熱則痛減,形寒肢冷,白帶量多。若偏於寒邪者,常見帶下清稀如水,面色青白,舌淡苔白,脈沉緊;若偏於濕邪者,則兼見腹脹納呆、大便溏薄,或下肢浮腫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
病機分析
寒性凝滯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易阻遏氣血運行。寒濕客於胞宮,血脈凝滯,衝任不通,故經閉腹痛;得溫則寒邪稍散,氣血暫通,故痛減;寒濕傷陽,陽氣不達四末,故形寒肢冷;濕濁下注,則帶下量多。偏寒者,陽氣不振,水濕不化,故帶下清冷;偏濕者,脾運失職,濕濁內停,故見腹脹便溏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偏寒者:治宜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經。

    • 主方:溫經湯(《金匱要略》),方中吳茱萸、桂枝溫經散寒,當歸、川芎活血調經,阿膠、芍藥養血和營,丹皮化瘀,人參、甘草益氣和中,共奏溫通之效。
  2. 偏濕者:治宜燥濕化濁、健脾通經。

    • 主方:丹溪治濕痰方(蒼朮、白朮、半夏、茯苓、香附、滑石、當歸、川芎),以蒼朮、白朮健脾燥濕,半夏、茯苓化痰滲濕,香附理氣,滑石利濕,當歸、川芎活血調經,使濕去經通。

辨證要點
寒濕凝滯經閉須與其他經閉證型鑑別,如氣滯血瘀者多見脅腹脹痛,肝鬱氣滯者常伴情緒不暢,而寒濕證則以冷痛、帶下清稀為特徵。治療時需分清寒濕孰輕孰重,靈活運用溫化、燥濕、活血等法,以恢復衝任氣血通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