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濕痢
寒濕痢為中醫痢疾之一,屬外感寒濕邪氣或內傷生冷所致。其病因多由脾胃虛弱,復感寒濕之邪,或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導致寒濕內蘊,阻滯腸道氣機,使氣血凝滯,化為膿血而下痢。
證候特徵
寒濕痢初起常見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等表證,兼見嘔吐不食、口不渴等裏寒之象。痢下之物多呈白色黏液,或如豆汁,甚則夾雜黑水,然腹中綿綿作痛,反不如濕熱痢之劇痛。此外,患者多胸脘痞悶、不思飲食,小便清白或微黃,舌苔白膩,脈象緩遲或浮緊。
病因病機
寒濕痢之形成,主要因寒濕之邪侵犯腸胃,與氣血相搏,使腸道傳導失司,氣滯血瘀,化為膿血。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故痢下白凍,腹痛綿綿;寒濕困脾,則嘔惡納呆;若兼表證,則見惡寒發熱、身痛等症。
治法方藥
- 表寒明顯者:若兼惡寒發熱、身痛無汗,脈浮緊,屬寒濕外束,宜辛溫解表,佐以化濕,方用敗毒散(人參敗毒散)加減,以散寒祛濕,調和營衛。
- 濕阻中焦者:若嘔吐飽悶、脘痞不食,脈象濡緩,屬寒濕困脾,宜和胃化濕,方用乾葛平胃散(平胃散加葛根)以燥濕運脾,行氣和中。
- 濕滯下焦者:若小便不利,兼有痢下白凍,宜利濕化濁,方用五苓散,使濕邪從小便而解。
- 純屬寒濕痢者:若無表證,僅見腹中綿痛、痢下白黏、脈緩遲,可用溫化濕邪法(如藿香、蒼朮、厚朴、陳皮等)加木香以行氣化濕;或選駐車丸(黃連、乾薑、當歸、阿膠)加減,以溫中化濕,和血止痢。
相關鑑別
寒濕痢須與濕熱痢、寒痢等相區別:
- 濕熱痢:痢下赤白相雜,腹痛裏急後重,口渴煩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寒痢:純下白凍,腹冷痛,四肢不溫,脈沉遲,無濕邪困阻之象。
- 濕痢:偏重濕邪,痢下黏液多,腹脹滿,身重困倦,苔白膩。
寒濕痢之治療,重在溫散寒邪、燥濕行滯,使脾胃健運,腸道氣血調和,則痢自止。臨證時須辨明寒濕之偏勝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