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搏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搏陰

在中醫理論中,「搏陰」指外邪侵入陰分,與人體陰氣相互搏結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自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所載:「搏陰則為瘖」,意指邪氣與陰相爭,可導致失音等症狀,反映陰分受擾後的機能失調。

病因病機

「搏陰」多因外感六淫(如寒、熱之邪)或內傷七情,邪氣由表入裡,深入陰分。陰分泛指人體內屬陰的層次,包括營血、津液、五臟之陰(如心陰、肝陰等)。當邪氣與陰氣相搏,可能導致以下病理變化:

  1. 氣血失和:陰主靜、主濡養,邪擾陰分易使氣血運行不暢,津液輸布受阻。
  2. 陰陽失衡:陰氣受損,可能進一步導致虛火內生或陽氣浮越,出現虛熱或寒熱錯雜之象。
  3. 臟腑功能障礙:如邪搏心陰可見心悸煩躁,搏肺陰則乾咳少痰,搏腎陰或致腰膝痠軟、耳鳴等。

臨床表現

「搏陰」的具體症狀因邪氣性質與所傷陰分部位而異,常見如下:

  • 失音(瘖):邪搏肺腎之陰,喉失濡養,聲門開闔不利。
  • 潮熱盜汗:陰虛內熱,津液外泄。
  • 舌紅少苔:陰液虧耗,舌體失潤。
  • 脈細數:陰血不足,虛熱內擾脈道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「傷陰」:泛指陰液耗損,未必有邪氣搏結;「搏陰」則強調邪正相爭的動態過程。
  • 「伏邪」:邪氣潛伏陰分,伺機而發,與「搏陰」之邪正交爭的急性表現不同。

治法原則

中醫治療「搏陰」以祛邪護陰為核心,根據病位與邪氣性質選方:

  • 清熱養陰:如邪熱搏陰,用青蒿鱉甲湯透熱養陰。
  • 滋陰降火:若陰虛火旺,選知柏地黃丸。
  • 潤燥通絡:津虧絡阻者,可予沙參麥冬湯加減。

「搏陰」作為中醫病理術語,體現了邪正相爭的動態特點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析陰分受擾的深淺與兼夾病機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