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困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濕困脾

寒濕困脾為中醫證候名,指寒濕之邪蘊結中焦,阻遏脾陽,導致脾失健運之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外感寒濕或內傷飲食相關,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:

  1. 外邪內侵:因冒雨涉水、久居濕地,或氣候陰冷潮濕,寒濕之邪由外而入,困阻脾陽。
  2. 飲食失調:過食生冷瓜果、貪涼飲冷,或嗜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陽,致使寒濕內生。
  3. 素體脾虛:脾陽不足之人,運化水濕功能減弱,易致水濕停聚,久而化寒,形成寒濕內困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脾胃症狀:脘腹脹滿、不思飲食、泛惡欲嘔、口淡不渴、腹痛便溏(糞質稀溏,或夾未消化食物)。
  • 濕濁內阻:頭身困重如裹、四肢沉重、小便短少不利。
  • 婦科帶下:女性可見帶下量多、色白質稀、氣味腥穢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體胖大、邊有齒痕,舌苔白膩或滑;脈象多見沉遲、濡緩或濡滑。

病機分析
寒濕屬陰邪,易傷陽氣。脾主運化水濕,喜燥惡濕,若寒濕困脾,則中焦氣機受阻,升降失常,故見脘腹脹滿、嘔惡納呆;濕性重濁,故頭身困重;寒濕下注則便溏、帶下;舌脈之象皆為寒濕內停之徵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 溫中健脾、燥濕化濁,代表方劑為 胃苓湯(平胃散合五苓散加減)。

  • 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燥濕運脾,行氣和胃。
  • 五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溫陽化氣,利水滲濕。
    若兼脾陽虛甚者,可加乾薑、附子以溫補脾腎;若濕濁偏重,可加藿香、佩蘭芳香化濕。

證候鑑別

  • 濕熱蘊脾:雖同有濕困,但兼熱象,如舌苔黃膩、口渴不欲飲、小便黃赤,治宜清熱化濕。
  • 脾虛濕盛:以脾虛為主,見神疲乏力、面色萎黃,濕象相對輕微,治宜健脾益氣佐以化濕。

寒濕困脾之證,關鍵在於辨明寒濕與脾陽虛損之輕重,臨床需靈活調整治則與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