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困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寒濕困脾

寒濕困脾,中醫病證名。由於寒濕內侵,或過食生冷,或因冒雨涉水,居住潮濕,以致寒濕停聚中焦,影響脾陽運化所致。主要症狀為脘腹脹滿、頭重困倦、不思飲食、泛惡欲吐、口淡不渴、腹痛便溏、小便不利,婦女帶下稀白而腥,舌胖苔白膩,脈遲或緩或濡。

寒濕困脾的病因病機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• 外感寒濕:由於外界寒濕之邪侵襲人體,內外合邪,寒濕停聚中焦,影響脾陽運化,導致寒濕困脾。
  • 內生寒濕:由於脾陽素虛,或過食生冷,或因冒雨涉水,居住潮濕,以致寒濕內生,影響脾陽運化,導致寒濕困脾。
  • 脾虛濕盛:由於脾陽虛弱,不能運化水濕,水濕停聚中焦,影響脾陽運化,導致寒濕困脾。

寒濕困脾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• 脘腹脹滿:由於寒濕停聚中焦,影響脾陽運化,導致脾胃氣機不暢,可見脘腹脹滿、不思飲食、泛惡欲吐等症狀。
  • 頭重困倦:由於寒濕困脾,影響脾陽運化,導致氣血生化無源,可見頭重困倦、四肢乏力等症狀。
  • 口淡不渴:由於寒濕困脾,影響脾陽運化,導致津液生化無源,可見口淡不渴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
  • 腹痛便溏:由於寒濕困脾,影響脾陽運化,導致水濕內停,可見腹痛便溏等症狀。
  • 婦女帶下稀白而腥:由於寒濕困脾,影響脾陽運化,導致水濕內停,可見婦女帶下稀白而腥等症狀。
  • 舌胖苔白膩:由於寒濕困脾,影響脾陽運化,導致脾胃氣機不暢,可見舌胖苔白膩等症狀。
  • 脈遲或緩或濡:由於寒濕困脾,影響脾陽運化,導致氣血生化無源,可見脈遲或緩或濡等症狀。

寒濕困脾的治療,以溫中化濕為主。常用方劑有胃苓湯、二陳湯、藿香正氣散等。

古籍原文

  • 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寒濕之氣客於脾,脾失健運,則水谷不化,水濕內停,故腹脹滿。」
  • 《金匱要略·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》:「水飲內停,脾胃不和,故胸滿腹脹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外感篇·寒濕》:「寒濕之邪,客於脾胃,則脘腹脹滿,不思飲食,口淡不渴,腹痛便溏,小便不利。」
  • 《中醫學名詞大辭典》:「寒濕困脾,中醫病證名。由於寒濕內侵,或過食生冷,或因冒雨涉水,居住潮濕,以致寒濕停聚中焦,影響脾陽運化所致。主要症狀為脘腹脹滿、頭重困倦、不思飲食、泛惡欲吐、口淡不渴、腹痛便溏、小便不利,婦女帶下稀白而腥,舌胖苔白膩,脈遲或緩或濡。治宜溫中化濕,方如胃苓湯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