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腳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濕腳氣
寒濕腳氣為腳氣病之一,首載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三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。其病因多由外感寒濕邪氣,侵襲下肢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痹阻而成。
病因病機
寒濕之邪乘虛侵襲人體,尤易犯足三陰經(脾、肝、腎)。濕性黏滯重濁,寒性收引凝滯,二者相合,阻遏陽氣,使經氣不利、血脈凝滯。脾主四肢,若脾陽不振,水濕不化,則下注成腫;肝主筋、腎主骨,寒濕客於筋骨,則見攣急疼痛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足脛軟弱無力,或頑麻不仁,浮腫按之凹陷,甚則蔓延至膝。
- 兼症:或見下肢拘攣冷痛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;或伴惡寒肢冷,舌淡苔白膩,脈沉遲或濡緩。
- 病程特點:多纏綿難癒,反覆發作,尤以陰雨天氣或久居濕地時症狀加重。
治法與方藥
- 治則:以溫經散寒、除濕通絡為主,佐以舒筋活絡。
- 代表方劑:
- 木瓜牛膝丸(《證治準繩》):木瓜舒筋化濕,牛膝引藥下行,配伍肉桂、附子溫陽散寒,適用於寒濕偏重之腳膝冷痛。
- 酒浸牛膝丸:以酒行藥勢,增強溫通之效,針對經絡痹阻明顯者。
- 葫蘆巴丸(《聖濟總錄》):葫蘆巴、補骨脂溫補腎陽,佐以蒼朮燥濕,宜於腎虛寒濕證。
- 雞鳴散加減(《類編朱氏集驗醫方》):檳榔、紫蘇葉宣降氣機,吳茱萸溫肝散寒,合木瓜化濕舒筋,適用於晨起足腫脹甚者。
辨證要點
- 寒濕偏盛:以冷痛、浮腫為主,苔白膩,脈沉緊,宜加重溫散之品如附子、乾薑。
- 兼脾虛氣滯:見脘悶納呆,加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。
- 久病入絡:見肌膚甲錯、疼痛固定,可佐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。
相關理論延伸
《諸病源候論》稱此病為「腳氣痹弱」,強調其與「地土卑濕」相關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寒濕腳氣若久延不治,可內傳臟腑,引發「腳氣攻心」之危候。現代中醫認為,此證與西醫「下肢淋巴水腫」「慢性關節炎」等病有部分交集,然中醫治療首重辨證,非單純對症處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