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霍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濕霍亂

寒濕霍亂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霍亂論·病情篇》。其病因多由脾胃虛弱、中陽不足,導致寒濕內盛;或盛夏貪涼飲冷,過食生冷之物,使寒濕之邪內侵,阻滯中焦氣機所致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云:「太陰所至,為中滿,霍亂吐下。」指出太陰濕土之氣過盛,可致中焦氣機壅滯,發為霍亂吐瀉之症。

臨床表現
寒濕霍亂以吐瀉並作為主要症狀,患者可吐利清水,或嘔吐物如米泔水狀,氣味不甚穢臭,伴口淡不渴、四肢逆冷。此外,常見脘腹脹滿、舌苔白膩、脈象沉遲或濡緩。依寒濕偏勝之不同,又可分為寒偏盛與濕偏盛兩類:

  1. 寒偏盛:吐瀉物清冷,腹痛喜溫按,四肢厥冷明顯,脈沉細。
  2. 濕偏盛:肢體困重,骨節煩疼,胸悶脘痞,苔白厚膩。

治療原則
以辛溫散寒、芳香化濕為主,佐以健脾和中。根據證型輕重,選方用藥如下:

  • 輕證:寒濕初犯,表裡同病者,可用藿香正氣散疏表化濕,或平胃散加藿香、木香、生薑、半夏以燥濕和中。
  • 濕盛證:若濕邪偏重,肢體沉重、關節痠痛,宜胃苓湯加木香、藿香、大腹皮等,以健脾利濕、行氣寬中。
  • 寒食滯鬱:兼有情志鬱結或寒食停滯者,選用七香飲溫中行氣、化濕消滯。
  • 表寒裏濕:若頭痛惡寒無汗,先以香薷飲解表散寒,繼用大順散溫中化濕。
  • 陽虛寒盛:腹痛喜按、瀉下清冷、脈微弱者,用來復丹溫陽散寒;若吐瀉不止、元氣虛脫,或見格陽之象(如煩躁揭衣、卻瀉物不臭),急投理中湯或四逆湯回陽救逆,必要時加食鹽少許引藥入腎。
  • 陽衰危候:暴瀉如水、肢冷脈微、冷汗淋漓者,當以漿水散急救回陽,冷服以防格拒。

寒濕霍亂與其他霍亂證型(如熱霍亂、乾霍亂)之鑒別,關鍵在於辨其寒熱屬性及津液存亡。本證雖屬寒濕為患,然若遷延失治,亦可轉化為陰竭陽脫之危候,故須及早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