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濕腹脹
寒濕腹脹為中醫病證名,屬腹脹類型之一,主因外感寒濕邪氣,阻滯氣機,影響脾胃運化所致。其證候特徵為腹脹滿悶,伴隨身重不溫、手足厥冷、無汗等寒濕困表之象,多與氣候陰寒、環境潮濕,或素體陽虛相關。
病因病機
寒濕腹脹之成,源於外邪與內虛相合:
- 外感寒濕:天時不正,久處陰雨卑濕之地,寒濕之邪由肌表侵入,循經絡內傳至腹,阻遏脾陽,使氣化失司,水濕停聚。
- 脾胃虛弱:中焦陽氣不足,寒濕內生,升降失常,濁氣壅塞而生脹滿。
《癥因脈治》指出,此證關鍵在「寒濕凝滯」,邪客於裡,氣血運行受阻,故見腹脹而兼寒象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腹部脹滿,按之濡軟,得溫稍減。
- 兼症:
- 身重困倦,肢體不溫,甚則手足厥冷。
- 無汗或汗出不暢,反映寒濕閉表。
- 若濕邪偏重,可見下肢浮腫、多汗黏膩。
- 舌脈:舌質淡胖,苔白滑或膩;脈沉遲或濡緩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溫散寒濕、宣通氣機」為原則,依病位深淺與兼證選方:
- 寒濕困表,氣機壅滯
- 甘草麻桂湯:發汗解表、溫化寒濕,適用身重無汗者。
- 麻桂術甘湯:加強健脾利濕之力,針對表濕兼脾虛。
- 濕邪下注,陽氣不宣
- 防己茯苓湯:利水滲濕、通陽化氣,治下身重、多汗。
- 寒濕內伏,脾腎陽衰
- 術附湯:溫補脾腎、散寒除濕,用於腹脹伴畏寒肢冷。
- 中氣虛弱,運化無權
- 理中湯:補益脾陽、散寒燥濕,適於脹滿隱痛、食少便溏者。
鑑別要點
寒濕腹脹需與其他腹脹證型區分:
- 濕熱腹脹:腹脹而灼熱,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滯腹脹:脹痛走竄,噯氣後舒,脈弦。
- 脾虛腹脹:時脹時減,勞累加重,舌淡脈弱。
此證與「外感腹脹」相關,然寒濕腹脹特重寒濕相搏之病機,治療側重溫化,非單純解表可愈。古籍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亦載寒濕致脹之理,如「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」,可互參其辨治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