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發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寒濕發黃

寒濕發黃是一種中醫病名,屬於陰黃的一種類型。其病理機轉是由於寒濕邪氣鬱滯,導致脾陽虛弱,膽液外溢所引起的黃疸。患者的身體和眼睛會呈現發黃的顏色,呈暗晦色,並且會感到神疲畏寒,食慾不振,腹部脹悶,大便不通暢,小便量少,脈搏有可能遲緩或弦滑,舌苔則呈淡白膩潤的狀態。

寒濕發黃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溫中化濕的處方進行治療,常用的方劑包括茵陳術附湯、茵陳四逆湯和理中湯加味方等。

寒濕發黃的預防方法主要是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;飲食清淡,避免生冷油膩的食物;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;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。

如果不及時治療,寒濕發黃可能會導致肝功能損害、腎功能損害、心腦血管疾病等嚴重後果。

以下列舉幾個寒濕發黃的中醫方劑和食療方:

  • 茵陳術附湯:茵陳、大黃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  • 茵陳四逆湯:茵陳、黃連、黃芩、乾薑、附子。
  • 理中湯加味方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陳皮、半夏、柴胡、黃芩、大黃。

關於食療方,可以選擇茵陳茶,以茵陳30克煎服,每日1劑;或者白扁豆粥,以白扁豆50克、粳米100克煮成粥,每日1劑;另外,山藥薏米粥也可以作為寒濕發黃的食療方,以山藥30克、薏米30克、粳米100克煮成粥,每日1劑。

最後,寒濕發黃的患者應該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;飲食清淡,不吃生冷油膩食物;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;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;並定期複查,遵從醫生的指示,以避免病情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