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濕發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寒濕發黃,中醫病名。屬於陰黃。見《證治匯補.黃病章》。指因寒濕鬱滯,脾陽虛弱,膽液外滲引起之黃疸。患者身目發黃呈暗晦色,神疲畏寒,食欲不振,脘腹脹悶,大便不實,小便短少,脈沉濡或濡緩,舌淡苔膩。宜溫中化濕,方選茵陳術附湯、茵陳四逆湯、理中湯加味方。參見黃疸、陰黃等條。
寒濕發黃的病因病機
寒濕發黃的病因是寒濕鬱滯,脾陽虛弱。寒濕之邪侵襲人體,阻遏陽氣,使脾陽虛弱,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膽汁外溢,從而導致黃疸。
寒濕發黃的臨床表現
寒濕發黃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身目發黃呈暗晦色,神疲畏寒,食欲不振,脘腹脹悶,大便不實,小便短少,脈沉濡或濡緩,舌淡苔膩。
寒濕發黃的治療方法
寒濕發黃的治療方法以溫中化濕為主,可選用茵陳術附湯、茵陳四逆湯、理中湯加味方等。
寒濕發黃的預防方法
寒濕發黃的預防方法主要有: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;飲食清淡,不吃生冷油膩食物;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;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
寒濕發黃的危害
寒濕發黃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肝功能損害、腎功能損害、心腦血管疾病等。
寒濕發黃的中醫名方
茵陳術附湯:茵陳、大黃、厚朴、陳皮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本方具有清熱利濕、化痰解毒的作用,適用於寒濕發黃、濕熱黃疸、肝膽濕熱等症。
茵陳四逆湯:茵陳、黃連、黃芩、乾薑、附子。本方具有清熱利濕、溫中散寒的作用,適用於寒濕發黃、濕熱黃疸、肝膽濕熱等症。
理中湯加味方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陳皮、半夏、柴胡、黃芩、大黃。本方具有溫中健脾、化濕利水的作用,適用於寒濕發黃、脾虛濕盛等症。
寒濕發黃的食療方
1、茵陳茶:茵陳30克,水煎服,每日1劑。本方具有清熱利濕、化痰解毒的作用,適用於寒濕發黃、濕熱黃疸、肝膽濕熱等症。
2、白扁豆粥:白扁豆50克,粳米100克,水煮成粥,每日1劑。本方具有健脾利濕、清熱解毒的作用,適用於寒濕發黃、脾虛濕盛等症。
3、山藥薏米粥:山藥30克,薏米30克,粳米100克,水煮成粥,每日1劑。本方具有健脾利濕、清熱解毒的作用,適用於寒濕發黃、脾虛濕盛等症。
寒濕發黃的注意事項
1、寒濕發黃患者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2、寒濕發黃患者要飲食清淡,不吃生冷油膩食物。
3、寒濕發黃患者要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4、寒濕發黃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
5、寒濕發黃患者要定期複查,遵醫囑服藥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