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傷營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傷營證
寒傷營證,又稱「寒傷榮證」,屬中醫外感病證之一,源於《傷寒論》對六經辨證的闡述。此證因寒邪侵襲人體,直中營分,導致營衛失調,氣血運行受阻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寒為陰邪,其性收引凝滯。當寒邪外襲,首犯肌表,若正氣不足或寒邪過盛,則邪氣深入營分。營氣行於脈中,主濡養周身,寒邪傷營後,營血凝澀,經脈拘急,衛陽被遏,故見一系列寒凝氣滯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惡寒明顯:寒邪束表,陽氣不得外達,故患者自覺寒冷,甚則顫抖。
- 無汗或汗出不暢:寒性收引,腠理閉塞,故多無汗;若兼風邪,可見少量汗出而症狀不減。
- 頭身疼痛:寒凝經脈,氣血不通,「不通則痛」,常見頭痛、肢節酸楚,痛處固定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苔白,脈浮緊或沉緊,反映寒邪在表或已入裏。
證候辨析
寒傷營證與「風傷衛證」常並提,二者同屬太陽表證,然病機有異:
- 寒傷營:以惡寒、無汗、脈緊為主,寒邪偏盛,營陰受損。
- 風傷衛:以惡風、汗出、脈浮緩為特點,風邪偏重,衛陽不固。
若寒邪進一步內傳,可化熱入裏,或轉為少陰寒化證,出現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等症。
治療原則
治法以「辛溫解表,散寒通營」為主,代表方劑如麻黃湯(《傷寒論》),方中麻黃發汗解表,桂枝溫通營衛,杏仁宣肺降氣,甘草調和諸藥,共奏散寒邪、通營氣之效。若兼血虛,可酌加當歸、川芎以養血和營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風寒表證:雖同屬外寒,但寒傷營證寒象更甚,無汗、脈緊為辨證關鍵。
- 寒中少陰:若寒邪直中三陰,可見脈微細、但欲寐等陽虛之象,病情更深重。
寒傷營證為外感病初期常見證型,其辨治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察寒邪淺深與正氣強弱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