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傷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傷形
寒傷形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寒邪侵襲人體,損傷形體結構與功能的病理現象。《素問·陰陽應像大論》明確提出「寒傷形,熱傷氣」,揭示寒邪致病特點在於直接影響形體層面,與熱邪耗傷氣機的特性相對。
寒邪特性與致病機理
寒為陰邪,其性凝滯、收引,易阻遏氣血運行,導致形體失養。具體表現如下:
- 凝滯氣血:寒邪侵入經絡,使氣血運行遲滯,不通則痛,故見肢體關節冷痛、拘急,遇寒加重,得溫稍緩。
- 收引拘急:寒性收引,可致腠理閉塞、筋脈攣縮,表現為惡寒無汗、項背強直,或肌肉僵硬。
- 損傷陽氣:寒邪易傷陽氣,尤以衛陽為先,使肌表失於溫煦,故見惡寒明顯、四肢不溫,甚則寒戰。
臨床表現
外感寒邪初起,多見太陽表寒證,症候包括:
- 頭痛:寒凝經脈,清陽不升。
- 惡寒重、發熱輕:寒邪束表,衛陽鬱遏。
- 無汗:腠理閉塞,玄府不通。
- 脈浮緊:寒主收引,脈道拘急。
若寒邪深入,內犯臟腑(如寒客脾胃),則可見脘腹冷痛、嘔吐清水等裏寒證候。
與「熱傷氣」的對應關係
《內經》以「寒傷形,熱傷氣」概括兩類邪氣的特性:寒邪偏重形質損傷,如肌肉、筋骨病變;熱邪則易耗氣傷津,如氣短、煩渴。此理論為後世辨證「形氣之別」奠定基礎,亦指導治法選擇(如散寒溫經與清熱益氣)。
相關經典論述
- 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:「寒則地凍水冰,人氣在中……皮膚緻密,腠理閉塞。」說明寒邪致病的環境關聯性。
- 《傷寒論·太陽病篇》詳述寒邪致「太陽傷寒證」,立麻黃湯發汗解表,為散寒形之代表方劑。
寒傷形之概念,不僅涵蓋外感寒邪,亦包括內生寒邪(如陽虛生寒)對形體的影響,體現中醫「形氣一體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