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疝

寒疝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,其病因多與臟腑虛寒、外感寒邪相關,臨床表現以腹痛、陰囊腫痛為主,可分為以下幾類:

一、寒疝之主要類型

  1. 虛寒腹痛型

    • 病因病機:因陽氣不足,寒邪內侵,導致氣血凝滯,經絡不通,發為劇烈腹痛。
    • 症狀特點:繞臍疼痛、手足厥冷、惡寒、自汗出,遇寒加重,甚則不得大小便。
    • 治療方藥
      • 溫經散寒:大烏頭湯、烏頭桂枝湯。
      • 溫陽通下:大黃附子湯(適用於寒實內結)。
      • 補虛溫中:當歸生薑羊肉湯(適用於血虛寒凝)。
      • 簡便方:玄胡索、胡椒、小茴香研末,酒調服,以行氣散寒止痛。
  2. 陰囊寒疝型

    • 病因病機:因坐臥濕冷之地,或寒月涉水,寒邪直中厥陰肝經,導致陰囊冷硬、疼痛。
    • 症狀特點:陰囊結硬如石、陰莖不舉、牽引睪丸疼痛。
    • 治療方藥
      • 輕症:荔香散、暖肝煎(疏肝散寒)。
      • 重症:醫林四神丸、胡蘆巴丸(溫腎散寒)。
      • 理氣溫經:沈香桂附丸、《百一選方》十補丸(補腎陽、散寒凝)。
  3. 廣義寒疝(七疝總稱)

    • 部分醫家如《醫學綱目》認為,寒疝可泛指七疝(寒疝、水疝、筋疝、血疝、氣疝、狐疝、㿗疝),因其皆與寒邪凝滯有關。

二、寒疝之病機與辨證

寒疝的核心病機為「陽虛寒盛」,涉及肝、腎、脾胃等臟腑:

  • 肝經寒凝:厥陰肝經循行少腹、陰器,寒邪侵襲則氣血不通,發為少腹或陰囊疼痛。
  • 脾胃虛寒:中焦陽氣不足,寒邪內聚,導致繞臍痛、嘔惡。
  • 腎陽虧虛:下元不固,寒濕下注,見陰囊冷硬、腰膝酸冷。

三、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長刺節論》:「病在少腹,腹痛不得大小便,病名曰疝,得之寒。」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寒疝者,陽氣積於內,衛氣不行,寒氣盛也。」
  • 《儒門事親》詳述陰囊寒疝之成因,強調「溫劑下之」的治法。

寒疝之治療,總以溫通散寒為主,依證型配伍行氣、活血、補虛之品,體現中醫「寒者熱之」的辨治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