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寒疝,中醫病名。見《金匱要略·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》。

1.指一種劇烈之腹痛,由內臟虛寒,復感寒邪(或風寒)而發病。《素問·長刺節論》:「病在少腹,腹痛不得大小便,病名曰疝,得之寒。」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:「寒疝者,陽氣積於內,則衛氣不行,衛氣不行則寒氣盛也。故令惡寒、不欲食,手足厥冷,繞臍痛,自汗出,遇寒即發,故雲寒疝也。」治以溫經散寒為大法,兼以活絡通下。用大烏頭湯、烏頭桂枝湯、大黃附子湯、當歸生薑羊肉湯等方治療;亦可以玄胡索,胡椒、小茴香等分為末,酒調服。

2.指陰囊硬結、腫痛。由寒邪襲於厥陰經所致。《儒門事親》卷二:「寒疝,其狀囊冷,結硬如石,陰莖不舉,或控睾丸而痛。得於坐卧濕地,或寒月涉水,或冒雨雪,或卧坐磚石,或風冷處使內過勞。宜以溫劑下之。」如寒氣不盛者,用荔香散、暖肝煎、溫經湯、神應丁香楝實丸等方;寒邪盛,用醫林四神丸、胡蘆巴丸、沉香桂附丸等方、《百一選方》十補丸等。

3.七疝之總稱。《醫學綱目》卷三:「疝圖雖七,然寒疝即疝之總名。」參見疝、陰疝條。

4.指厥疝。參見該條。

寒疝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腹痛、惡寒、手足厥冷、繞臍痛、自汗出等。治療上以溫經散寒為大法,兼以活絡通下。可以用大烏頭湯、烏頭桂枝湯、大黃附子湯、當歸生薑羊肉湯等方治療;亦可以玄胡索,胡椒、小茴香等分為末,酒調服。

寒疝的預防方法包括: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;飲食宜清淡,不宜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;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;保持大便通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