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搏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搏陽

搏陽為中醫術語,指外邪侵入陽分,與人體陽氣相互搏擊所引發的病理現象。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言:「搏陽則為巔疾」,意指邪氣與陽相爭,可導致頭部疾患,如眩暈、頭痛,甚或癲癇等症。此概念源於《內經》,屬六淫病機範疇,反映邪正相爭的動態過程。

病機與表現
陽氣主溫煦、衛外,若外邪(如風、寒、暑、濕等)襲表,或內生之邪(如痰火、瘀血)上擾,邪氣與陽氣交爭於陽位(頭面、肌表、經絡),即為「搏陽」。其特徵為陽氣亢奮與邪實並見,臨床常見:

  1. 頭部症狀:因「陽氣者,上走於頭」,邪搏陽分易擾清竅,出現頭脹痛、目赤、耳鳴,甚則突然昏仆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巔疾」。
  2. 熱象與躁動:陽氣被激,可見發熱、煩躁、譫語;若兼痰熱,則發為狂證。
  3. 經絡阻滯:邪滯陽經(如太陽、少陽),可見項強、肢體掣痛。

辨證與關聯理論
搏陽之病機與下列中醫理論密切相關:

  • 陽氣失常:陽氣過亢(如肝陽上亢)或衛陽不固,均易招致邪搏。
  • 邪氣性質:風邪「善行數變」,易挾他邪上襲;火性炎上,直接燔灼陽位。
  • 經絡辨證:足太陽經「從巔入絡腦」,邪客此經可現頭項強痛;少陽經不利則偏頭痛、耳聾。

古籍延伸
除《素問》外,《靈樞·九針論》亦提到「邪入於陽則狂」,進一步闡明邪搏陽分可擾亂神明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釋「搏」為「擊也」,強調邪正相爭之劇烈;而葉天士於溫病學說中,提出「熱入血室」等證,亦含邪熱搏結陽分之變證。

臨床應用
治療搏陽之證,需分虛實:

  • 實證:以瀉邪為主,如用羌活勝濕湯祛風濕、羚角鉤藤湯平肝熄風。
  • 虛中夾實:如陰虛陽亢者,需滋水涵木,選鎮肝熄風湯。針灸常取百會、風池等穴以調和陽經氣機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邪正相爭」的核心病機,對理解外感與內傷雜病之陽分證候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