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汗出偏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汗出偏沮
定義
汗出偏沮,為中醫病證名,指汗液僅見於身體單側排出,或半身有汗、半身無汗之現象。此症首載於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「汗出偏沮,使人偏枯。」意指汗出偏於一側,長期可致氣血不通,甚則引發偏枯(半身不遂)。其成因多與經絡受邪或氣血營衛失調相關,屬汗證之特殊表現。
病因病機
-
邪侵經絡
- 外感風、寒、濕等邪氣,痹阻經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營衛失和。
- 經脈閉塞,津液輸布受阻,故汗液僅能於未受邪之一側排出。
-
營衛俱虛
- 營氣虛弱,則津液生成不足;衛氣虛衰,則腠理開闔失司。
- 半側營衛失調,腠理不固,故見偏沮;甚則因氣血不榮,發展為偏枯。
-
氣血瘀滯
- 情志不遂或跌撲損傷,致氣滯血瘀,經脈不通,津液輸布受阻。
- 瘀阻之一側汗孔開闔失常,遂成偏沮。
辨證要點
- 邪實證:多伴隨肢體麻木、疼痛,或畏寒發熱,舌苔薄白或膩,脈浮緊或濡緩。
- 虛損證:常見氣短乏力、面色少華,舌淡脈細弱,病程較久者或見肌膚萎縮。
相關典籍延伸
- 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強調「營衛之行,不失其常」,若營衛運行乖逆,可致偏沮。
- 《醫宗金鑒》論及「半身汗出,多屬氣血偏衰」,進一步區分虛實之治。
與偏枯之關聯
「偏沮」為「偏枯」之先兆,二者病機相承。偏枯屬中風範疇,因氣血逆亂、經脈久痹,終致半身不遂;而偏沮乃其初期表現,提示經絡氣血已現失衡,當及早調治。
附:相關名詞
- 偏枯:一側肢體痿廢不用,多因氣血虧虛或風痰瘀阻所致。
- 營衛不和:泛指營陰與衛陽失調,可表現為自汗、惡風等症。
此症雖以局部汗出為表徵,實關乎整體氣血盛衰與經絡通暢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辨虛實標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