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痧

寒痧為痧證之一,屬中醫外感病範疇,主要因寒邪內侵或寒飲傷中,導致氣血凝滯、痧毒寒凝而成。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多樣,可分為以下幾類:

1. 寒飲傷中,痧毒寒凝

此類寒痧多因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,或內有食積、血瘀阻滯,復感寒邪,使痧毒冰伏於內。《痧脹玉衡·寒痧辨》指出:「若一有食積血阻於中,而服大寒之飲,則食不消、積不行、血不散,而痧毒反冰伏凝阻於中。」患者常見腹痛、嘔吐、四肢厥冷、面色青白等寒凝氣滯之象。
治法

  • 放痧:先以針刺或刮痧法疏通經絡,排出痧毒。
  • 內服方藥:可選用三備丸等溫中散寒、行氣活血之劑,以化解寒凝。

2. 寒氣外襲,經絡受阻

此類寒痧因外感寒邪,寒氣侵入經脈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《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》記載:「寒痧,此系外受寒邪,寒氣入經,身發潮熱。」臨床可見惡寒發熱、頭身疼痛、關節拘急等表寒證候。
治法

  • 刮痧:重點刮兩臂臑穴曲池穴,以散寒通絡。
  • 針刺:取中魁大骨空小骨空等穴,疏通氣機。
  • 內服方藥:以砂仁藿香檳榔燈心草等煎服,芳香化濁、溫散寒邪。

3. 小兒寒痧

小兒臟腑嬌嫩,易受寒邪或穢濁之氣侵襲,發為寒痧。症見潮熱、指尖微冷、畏寒喜暖,多因「臭氣入肺胃之經,感受寒邪而發」(《痧證全書》)。
治法

  • 刮痧:刮臂臑尺澤以宣通肺氣。
  • 針刺:取曲池少商委中等穴,泄邪解毒。
  • 內服方藥:以藿香紫蘇橘紅青木香等溫中辟穢,調和氣機。

中醫理論補充

寒痧之病機核心在於寒凝氣滯,與陽氣不足外寒內飲相關。中醫認為,寒性收引,易使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受阻,故治療當以溫通為主,兼顧化濕行氣。若寒痧久延不愈,可能轉為寒濕痧陰痧,需辨證施治。

相關名詞

  • 痧證:泛指因外感穢濁或內傷氣滯,導致氣血閉阻的一類病症,可分為寒痧、熱痧、絞腸痧等。
  • 刮痧:通過刮拭體表經絡,使痧毒外透的療法,常用於痧證初起。
  • 放痧:以針刺特定穴位或淺表血管,放出少量血液以泄痧毒。

寒痧之辨治,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邪性質,靈活運用溫散、通絡、化濕等法,以恢復氣血暢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