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寒痧,病名。痧證之一。

1.指寒飲傷中,痧毒寒凝的病證。《痧脹玉衡.寒痧辨》:「若一有食積血阻於中,而服大寒之飲,則食不消、積不行、血不散,而痧毒反冰伏凝阻於中,未有得寧者矣,……是名寒痧。」先宜放痧,接服三備丸等方。

2.寒氣外襲所致之痧證《七十二種痧證救治法》:「寒痧,此系外受寒邪,寒氣入經,身發潮熱。治法,用錢刮兩臂臑穴、兩曲池穴,用針刺中魁、大骨空、小骨空穴。」方治以砂仁、粟梗、藿香、檳榔、燈心等煎服。參見痧條。

3.小兒發痧之一種。症見潮熱,指尖微冷,怕寒喜熱。多由臭氣入肺胃之經,感受寒邪而發。治宜溫中闢穢,刮臂臑、尺澤;針曲池、少商、委中。並用藿香、紫蘇、橘紅、青木香等味煎服。

寒痧,是指寒飲傷中,痧毒寒凝的病證。寒飲傷中,是指飲用寒冷的飲品,損傷了脾胃的陽氣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水谷不化,積滯於中,血行不暢,形成痧毒。痧毒寒凝,是指痧毒凝聚在體內,並且寒邪凝聚在體內,導致患者出現發熱、頭痛、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

寒痧的治療,首先要解表散寒,祛除痧毒。可以使用刮痧、拔罐、針灸等方法,來疏通經絡,祛除痧毒。同時,還要配合服用中藥,以溫中散寒、化積消滯、活血化瘀。常用的中藥有:砂仁、藿香、紫蘇、橘紅、青木香等。

寒痧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飲食,不要吃生冷寒涼的食物,以免傷害脾胃陽氣。同時,還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如果出現發熱、頭痛、腹痛、腹瀉等症狀,要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