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熱往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寒熱往來

寒熱往來為中醫證候名,指患者反覆交替出現惡寒與發熱的症狀,此證最早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冷熱病諸候》。巢元方提出,此症與陰陽二氣失調相關:當寒邪偏盛,併於陰分,則表現為惡寒;而陽氣偏盛,併於陽分,則轉為發熱。若陰陽氣血虛實失衡,邪氣交爭於半表半裏,即會引發寒熱交替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犯少陽:少陽經居半表半裏,邪氣鬱於此處,正邪相爭,導致樞機不利,故見寒熱往來。此類證候常見於傷寒少陽病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」之小柴胡湯證。
  2. 營衛失和:衛陽與營陰協調失常,或外邪侵擾,使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亦可引發寒熱交替。
  3. 瘧邪伏藏:瘧疾因瘧邪伏於半表半裏,與正氣相搏,呈現週期性寒熱往來,發作有時。
  4. 氣血兩虛:久病或體虛者,陰陽氣血不足,邪氣乘虛而入,正氣抗邪無力,故寒熱時作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少陽證:寒熱交替,伴胸脅脹滿、口苦咽乾、心煩喜嘔,脈弦。治宜和解少陽,方用小柴胡湯加減。
  • 營衛不和:寒熱無定時,兼見汗出惡風、周身不適,舌淡苔白。治宜調和營衛,方選桂枝湯類。
  • 瘧疾(瘧瘧):寒熱發作有規律,先寒後熱,汗出熱退,脈弦數。治需截瘧祛邪,如用截瘧七寶飲。
  • 虛勞寒熱:寒熱時作,伴倦怠乏力、面色萎黃,脈細弱。治宜補益氣血,方取補中益氣湯或當歸補血湯。

古籍論述
《傷寒論》明言:「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」為少陽病主證之一,強調樞機不利之病機。《景岳全書》則補充,虛人外感或內傷積弱,亦可能見此證,需辨虛實而治。

寒熱往來作為中醫特色證候,其辨證需結合兼症與脈象,區分外感內傷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