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熱往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寒熱往來,是指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。見《諸病源候論.冷熱病諸候》。巢元方認為:寒氣並於陰則發寒,陽氣並於陽則發熱。陰陽二氣虛實不調,則邪氣更作而寒熱往來。

寒熱往來與「惡寒發熱」不同,後者惡寒與發熱同時出現,而寒熱往來是寒熱交替出現,發熱時無惡寒,惡寒時不發熱,當加以區別。

寒熱往來可分為三種證型:

  • 邪在少陽:寒熱往來,心煩喜嘔,口苦,咽乾,目眩,胸脇苦滿,舌邊紅,苔薄黃,脈弦數。傷寒太陽病不解,邪傳少陽,少陽居半表半裡,外邪入侵,邪正相爭,正不勝邪則惡寒,正勝於邪則發熱,故見寒熱往來。《傷寒論.辨少陽病脈證并治》:"本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協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…"。臨床除見寒熱往來以外,尚有口苦咽乾,胸脇苦滿,脈弦等少陽症。治療宜和解少陽,以小柴胡湯為代表方劑。
  • 外感瘧邪:寒熱往來,反覆發作,發有定時,多見隔日發作一次,亦有三日發者。發作時,先惡寒,繼則高熱,最後遍體汗出,熱退身和。舌紅苔薄白或黃膩,脈弦。病由感受瘧邪所致,多發生於夏秋季節。如《醫宗必讀》:"瘧疾多因風寒暑濕,天之邪氣所傷"。其臨床表現在《素問.瘧論》中論述頗詳:"瘧之始發也,先起於毫毛,伸穴乃作,寒栗鼓頷,腰脊俱痛,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欲冷飲。"辨證要點是:寒熱往來,休作有時,二日一發或三日一發(此為正瘧);或熱多寒少(稱溫瘧),或寒多熱少(稱寒瘧),發作時惡寒、發熱、汗出,常反覆發作。本證與邪入少陽寒熱往來之不同點是:後者惡寒、發熱無定時,可一日數潮,病程較短,且有胸脇苦滿,口苦咽乾等少陽症。外感瘧邪寒熱往來,治宜去邪截瘧,方選截瘧七寶飲,如虛人反覆發作者,用何人飲。
  • 濕熱鬱阻三焦:寒熱起伏,汗出不清,胸悶腹脹嘔噁,頂痛煩躁,口乾飲冷,小便短黃赤,舌邊紅,舌苔垢膩或白如積粉,脈濡。本證為濕溫病邪熱痰濁留戀三焦,伏留不解,三焦氣化失司,出現寒熱起伏,胸脘痞悶,腹脹,溲黃短赤,苔膩等濕熱交阻上、中、下三焦的症狀特點。治宜分消走泄,宣展氣機,方選黃連溫膽湯加味。本證與上二證不同,邪入少陽以寒邪為患,屬傷寒;外感瘧邪以瘧邪為患,屬瘧疾;本證以濕熱為患,屬濕溫病。臨床表現各具特徵,邪入少陽寒熱往來,忽寒忽熱,發無定時;外感瘧邪寒熱往來休作有時;濕熱鬱阻三焦寒熱起伏,病勢纏綿,汗出不解。再根據苔脈兼症,是容易鑒別的。

寒熱往來是一種常見的症狀,多見於外感病,如傷寒、瘧疾等。寒熱往來可分為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