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熱錯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熱錯雜
證名。「錯雜」於此處意指「互見」,即寒證與熱證同時並存,相互交雜。此證型於《傷寒論》厥陰病篇之「烏梅丸證」即有明確記載,為寒熱錯雜之典型例證。中醫理論認為,寒熱錯雜之形成,多因臟腑氣機失調、陰陽失衡,或外邪內傳,導致寒熱性質相反之病理因素共存於體內。
寒熱錯雜之分類
臨床上,寒熱錯雜可依病位之不同,區分為以下幾類:
-
上熱下寒
- 病機:上部(如心肺、頭面)呈現熱象,下部(如脾胃、腎、下肢)則見寒象。
- 表現:常見口乾咽痛、煩躁失眠(上熱),兼有腹冷痛、便溏或下肢冰冷(下寒)。
- 經典方劑:黃連湯(清上溫下)、烏梅丸(寒熱並調)。
-
表寒裡熱
- 病機:外感寒邪未解,鬱而化熱,或素體陽盛,復感寒邪,形成表層寒象與內在熱象並存。
- 表現:惡寒發熱、無汗頭痛(表寒),兼見口渴、煩躁、便秘(裡熱)。
- 經典方劑:大青龍湯(解表清裡)。
-
表熱裡寒
- 病機: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,同時內有陽虛或寒濕停滯。
- 表現:發熱微惡風、咽喉腫痛(表熱),伴隨腹冷痛、喜溫按、小便清長(裡寒)。
- 經典方劑:桂枝人參湯(解表溫裡)。
病因與病機探討
寒熱錯雜之形成,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:
- 臟腑功能失調:如肝鬱化火(熱)兼脾陽不足(寒),形成「肝熱脾寒」;或腎陽虛(寒)與心火亢(熱)並見,即「心腎不交」。
- 外邪傳變:六淫之邪入裡化熱,而原有寒證未除,如太陽病誤治轉屬少陽或厥陰,寒熱互結。
- 藥物或飲食影響:過服寒涼藥傷陽,或長期嗜食辛辣助火,導致寒熱夾雜。
辨證要點
臨床辨識寒熱錯雜,需注意以下特徵:
- 症狀矛盾性:如「口乾不欲飲」(熱象傷津,但內有寒濕不化)、「肢冷而煩躁」(陽鬱於內,四肢失溫)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紅(熱)而苔白滑(寒),或脈浮數(表熱)卻沉遲(裡寒)。
寒熱錯雜證候複雜,需細審病位與病性,方能精準施治。相關具體證型如「厥陰病寒熱錯雜」、「半夏瀉心湯證」等,可進一步參閱專條探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