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清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寒清」一詞首見於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,原文記載:「刺寒清者,如人不欲行。」意指此類病症屬陰寒清冷之性,其特質為氣血凝滯、陽氣不展,臨床表現多見畏寒肢冷、疼痛喜溫、分泌物清稀等寒象。
病因病機
寒清之證多因外感寒邪,或內傷陽虛所致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云:「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而不行。」寒性收引,易凝滜氣血,導致經脈拘急、運行遲滯。若陽氣虛衰,無以溫煦,則陰寒內生,形成「寒從中生」之病理。此類病證常見於痹證、腹痛、泄瀉等,其痛處固定,得熱則緩,遇寒加重。
臨床表現
- 體表寒象:肌膚不溫,手足厥冷,甚則寒戰。
- 疼痛特徵:多為冷痛、隱痛,遇寒加劇,得溫則減。
- 分泌物與排泄物:痰涎清稀、小便清長、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滑。
- 脈象:常見沉遲、緊脈,反映寒邪內伏或陽氣不振。
治法與針刺要義
《靈樞》提出針刺寒清之證需「如人不欲行」,意指行針手法宜緩而深留,以溫通經氣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為「溫針」或「燒山火」等手法,透過提插捻轉配合艾灸,助陽散寒。用藥方面,常選附子、乾薑、肉桂等辛熱之品,方如四逆湯、理中湯,以振奮陽氣、驅散陰寒。
與其他寒證之辨異
寒清與「寒濕」「虛寒」雖同屬陰證,但病機側重不同:
- 寒濕:兼夾濕邪,見重著黏膩之感,如關節腫脹。
- 虛寒:以陽氣虧虛為主,多伴疲乏氣短,與寒清之純寒特性有別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寒者熱之」的治療原則,亦反映古籍對寒邪致病細膩的觀察與分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