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寒氣嘔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寒氣嘔吐
寒氣嘔吐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胃氣素虛,復感寒邪,導致胃氣上逆而發嘔吐。此證多因脾胃陽氣不足,寒邪內侵,或飲食生冷,寒滯中焦,使胃失和降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胃氣虛寒:患者平素脾胃虛弱,陽氣不足,胃中寒氣內生,稍遇外寒或飲食不慎,即易誘發嘔吐。
- 外感寒邪:寒邪直中胃腑,阻遏胃氣,使胃氣不得下行,反而上逆作嘔。
- 飲食生冷:過食寒涼之物,損傷胃陽,寒凝氣滯,胃失和降,遂成嘔吐。
臨床表現
- 嘔吐特徵:嘔吐物多清稀,或夾有未消化食物,嘔吐時胸前綿綿不適,遇寒加重,得溫則緩。
- 伴隨症狀:面色蒼白,四肢不溫,口淡不渴,或喜熱飲,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苔白滑,脈象多見弦緊、沈緊,或沈細遲緩,若寒邪深伏,則可見伏脈。
辨證要點
寒氣嘔吐需與其他嘔吐證型鑑別:
- 熱嘔:嘔吐物酸臭,伴口乾、煩渴、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痰飲嘔吐:嘔吐痰涎,胸悶脘痞,苔膩,脈滑。
- 食滯嘔吐:嘔吐酸腐,脘腹脹滿,噯氣厭食,苔厚膩,脈滑實。
治療原則
以溫胃散寒、降逆止嘔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薑桂六君子湯:適用於脾胃虛寒兼氣滯者,方中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健脾益氣,陳皮、半夏理氣化痰,生薑、桂枝溫中散寒。
- 理中湯:主治中焦虛寒,方中乾薑溫中散寒,人參補益脾氣,白朮健脾燥濕,甘草調和諸藥。
- 吳茱萸湯:若寒邪較盛,嘔吐劇烈,可加吳茱萸、生薑以增強溫中止嘔之力。
加減用藥
- 若兼氣滯脘脹,可加木香、砂仁以行氣和胃。
- 若嘔吐清水甚者,可加茯苓、半夏以化飲降逆。
- 若四肢厥冷,陽氣衰微,可加附子、肉桂以溫補腎陽。
寒氣嘔吐屬中醫嘔吐證型之一,臨床需結合患者體質及病情輕重,靈活施治,以恢復胃氣和降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